從《出師表》看諸葛亮(轉帖)(1 / 3)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複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中學時代裏,這篇文章曾經很好的背誦過,今日竟然大多數的語句都模糊不清,不禁讓人感慨!

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或許談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實務管理上幾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擔當、技巧也的確無懈可擊,稱得上是中國史上傑出的政治人物。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傳人蜀中之後,曾因驕奢無度、被諸葛亮賽後主劉禪廢為庶民的前長水校尉廖立,正徙放於漢山,聽到噩耗,大為哀痛地表示:“諸葛丞相死,我一輩子都要老死在這兒了!”

因為偽造軍情被廢為庶民的前尚書令李平(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傷心得發病而死。李平被流放後,經常對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諸葛亮一定會原諒他而再度重用他的。

原蜀中大老張高,本來對以空降部隊掌握蓋州大權的諸葛亮頗不服氣。但在出任丞相長史,和諸葛亮朝夕相處後,不禁感歎道:“明公(諸葛亮)有賞時,遠方之人隻要有功,絕不會被遺漏,懲罰時,隻要有罪,再親近者也逃不掉;爵位絕不予無功之人,刑罪也不避尊貴大官,所以賢人、愚人均可感受他的大公無私而努力工作,不去計較個人利害。”

且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光是這種讓政敵都感動的磊落政風,的確稱得上古今難得的大政治家《三國誌》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的最後總評道:諸葛亮為相國,安撫百姓,倡導禮儀規範,裁減官員,尊崇製度,開誠心,布公道。做事盡忠而有益社會者,雖是仇人也必有獎賞;違犯法令而做事怠慢者,雖是親人也一定處罰。承認錯誤,努力改過向善,雖是重罪,也會加以原諒;巧辯脫罪,變本加厲,雖是輕罪,也必加以戮誅。善再小也必會受到獎賞,惡再小也必會遭到貶滴。處理行政工作以精練為主,重視事情的本質,要求事事確實,對虛構好表現者常公開責備。是以邦域之內,皆敬畏又熱愛之,刑法和政令雖嚴峻卻毫無怨恨者,以其用心公平麵勸戒明確也。稱得上是懂得治理之道的長才,即使管仲和蕭何,也比不上他。

諸葛亮雖然對兵法和軍事學,有相當深刻的研究,但實戰方麵的才氣的確不是太高,一生中敗戰多於勝戰,除了早年自己當“配角”的當陽之役,幾乎淪於潰敗外,其餘的情況倒還尚能掌握得住,戰敗以後的損失均不大。不過,諸葛亮的確是策略規劃長於戰術應用,陳壽批評他應變技巧不足,是相當有道理的。

由於小說的渲染,將諸葛亮塑造成“未卜先知”的“半仙”,讓人覺得他事無巨細,大小通吃(因為別人的智慧差他太多),甚至因而誤解諸葛亮獨斷獨行,不懂得用人和培養人才,所以最後才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諸葛亮無法達成恢複漢室的宿願,倒不是他治理蜀國效果不彰,除了蜀國本身的實力太弱外,應歸於對手太強(曹操、曹丕。司馬懿、孫權的確皆是一世之選)以及本身運氣不佳所致。曆史上的諸葛亮不但有陳壽所言“大公無私,令人欽佩”的人格和政風,而且他謙虛下人,廣納各方意見,對人才的培養更是不餘遺力。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特別強調“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裨補缺漏,有所廣益”。《諸葛武侯集》的《便宜十六策》中他寫了一篇《納言》,表示:“納言之政,謂之諫淨,所以采眾下之謀也”。主張在上者應廣納部屬之言,才不至於“失政”.

另一篇《視聽》中更表示:“為政之道,務在多聞,是以聽察采納士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目當其目,眾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是以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

雖然,《便宜十六策》有不少史學家以其文體認為可能非諸葛亮親筆作品,但身為丞相日理萬機,由“秘書”代筆,將其意思作完整表達,以見之於“公文”中,的確有可能。即使如此,文辭或許不‘“真”,但精神仍是諸葛亮的。

諸葛亮不但說,而且也徹底地去做。出任宰相後,他特別在丞相府中,成立“參署”的機構,其目的在於“集思廣益”,以采納更多人的意見。《董和傳》記載諸葛亮敘述他和董和共事七年的感言中表示:“董幼宰(董和字)和我共事七年,碰到事情決策有不周到的地方,他一定會反複表示他不同意的看法,因此我們常往返地討論再討論,有時甚至十餘次之多。如果大家都能象董幼宰一樣勤懇認真,不但對公事有好處,也可以使我在作決策時,不致造成太大錯誤。”

他談到早年和朋友相處的情形。徐庶是位頭腦清晰、絕不馬虎的益友;與崔州平交“屢聞得失”;後來的胡濟更是“數有諫止”.這些朋友都是以提供“諫言”,而讓諸葛亮深為感激、終生難忘。他更客氣地表示,自己“資性鄙暗”,所以有時無法完全理解和采用,但他和董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濟四人的關係始終合好,因此鼓勵大家敢於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征軍團公布的(勸將上勤攻已缺教)之文,公開表示希望今後請將士能勤於攻擊諸葛亮的缺點,才算忠於國家的人。他曾聽從楊洪的建議,急速派兵馳援在漢中和曹操陷人苦戰的劉備,以穩定北方防務;征求鄧芝和孫權的策略;遵從馬謖“攻心為上”戰略,作為南征蠻夷的主要精神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