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救援新羅(2 / 2)

李淳風算起來還是李治的遠房親戚,大唐幾次重要事情的推算都被李淳風言中。

見李半仙明確表態了,禮部尚書許敬宗出班道:“臣附太史令議。”

戶部尚書孔誌約道:“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一名名唐朝的重臣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李治道:“好吧,金愛卿退下吧,我大唐君臣要商量一下由誰統兵救援貴國,由哪裏出征等具體事宜。大唐會盡快出兵救援貴國的,明日就給你們一個具體的答複。”

“天可汗,萬歲,萬歲,萬萬歲。”

“太好了,我新羅有救了。”金春秋像一個孩童似的拍掌跳了起來。

李治微微頷首,臉上似乎已經帶著戰勝的微笑。

三月十日,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使持節神丘嵎夷馬韓熊津等一十四道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國。又以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領新羅兵協同唐朝大軍作戰。

劉仁軌因為上一次遠征西突厥表現卓越,也被蘇定方征發。仁軌率領五千劉家軍跟隨蘇大將軍出兵。

唐軍從城山(今山東省榮成市東部海邊)乘船橫渡黃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百濟軍沿江屯兵據守,蘇定方從東岸出兵,依山擺開陣勢,與百濟軍交戰,唐朝海軍揚帆前行,覆蓋了整個海洋,相繼到達。百濟軍戰敗,死了幾千人,餘眾奔逃潰散。唐軍大部隊乘潮而上,兵力更盛。戰船首尾相連而前,駛入江中,飛槳擊水,擂鼓呐喊,蘇定方率步、騎兵夾江並進,直逼真都城。

距城約二十裏,百濟舉傾國之兵來戰,蘇定方迎擊,一場大戰,打敗了百濟軍,斬殺一萬餘人,唐軍乘勝攻入外城。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扶餘隆向北境逃去,蘇定方進軍包圍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義慈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百濟王,率眾堅守。義慈的孫子扶餘文思說:“國王和太子雖然都出了城,但依然活著;叔父統領兵馬,就擅自稱王,如果唐軍撤退,我父子性命就無法保全了。”

於是文思率其左右從城上緣索而下,很多人追隨他,泰無法阻止。蘇定方趁勢命士卒登上城樓,樹起唐朝旗幟。城中人心惶恐,扶餘泰處境窘迫,於是打開城門伏地投降請求保全性命。其大將禰植又帶著義慈來降,太子隆與眾城主皆前來奉表歸誠。

百濟平定後,其國被分為五部,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並置帶方州”。五都督府下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納入唐朝版圖。左驍衛郎將劉仁願受命率領萬名唐軍並聯合新羅王子金仁泰所率的七千新羅軍,共同守衛百濟府城(注:劉仁願後來繼任熊津都督,檢校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留守百濟)。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一日,百濟國第三十一代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洛陽則天門。至此蘇定方前後消滅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國王,賞賜的珍寶無法統計,唐廷“賜天下大酺三日”,並加授其子蘇慶節為尚輦奉禦。

大唐攻滅百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罕見的跨海兩棲作戰,規模空前,體現了唐朝初年強大的水軍建設和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高句麗失去盟國,從此陷入孤立境地,而唐朝卻以百濟故土為戰略據點,對高句麗形成南北夾攻之勢,為後來高句麗的最終滅亡打下堅實基礎。

劉仁軌的官職也升為了檢校將軍兼方州刺史,從三品官職,在朝鮮半島上是代表大唐帝國的一方諸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