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救援新羅(1 / 2)

第八十九節救援新羅

百濟和高句麗於十載內必亡國,朝鮮半島一統,倭國千年之內必不敢犯我華夏。——李淳風

中華在東漢滅亡後,分三國,三國持續時間隻不過幾十年,而朝鮮的三國時間就很長了。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遼東和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的三國時間長達七百多年。

朝鮮三國的地理位置是在朝鮮半島北麵(今朝鮮位置)的高句麗、處在朝鮮半島西南麵(今韓國靠近中國位置)的百濟以及處在朝鮮半島東南麵(今韓國靠近日本位置)的新羅。

朝鮮三國中,高句麗地域遼闊,實力最為雄厚。新羅和百濟各自半斤八兩,地盤合在一起還沒有高句麗的一半大。

高句麗自持實力可以,在中華三國時期就攻打過魏國曹操的遼東西部。隋文帝時,高句麗又進攻隋朝遼西。隋煬帝曾經三次親征高句麗卻失敗了。

大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一次,派兵征伐高句麗兩次。

而作為朝鮮半島上小兄弟的新羅,實力不行,經常受到高句麗和百濟的侵略和打擊。所以,新羅承認大唐天子天可汗的地位,一有不對勁,就馬上向大唐求援。

公元660年,高句麗和百濟再次聯軍入侵新羅,新羅兩個省被高百聯軍攻占,國都被圍,新羅王金春秋化妝為普通百姓,逃跑出來,前來大唐求援。

大唐國都長安城中,金鑾殿上,皇帝李治已經接到了奏報:新羅王金春秋在殿外求見。

李治道:“諸位愛卿,對於此次高句麗和百濟聯軍入侵新羅一事,各位有何高見?”

司空李勣道:“老臣以為若讓高百聯軍滅新羅,則高句麗和百濟必然實力增強,對我大唐而言,則是養虎為患。”

侍中於誌寧道:“陛下,新羅王奉我國為宗主國,其為臣屬國,臣下被番邦入侵,我國不得不救啊。”

諫議大夫褚遂良道:“陛下,太宗皇帝曾經多次征伐過高句麗,而陛下登基後,還未對高句麗動過刀兵,若派遣一能言善辯之士前往新羅,說退高百退兵,則為大功一件。”

見發生了分歧,李治問兵部尚書張孝傑道:“張愛卿,你的意見是什麼?”

“陛下,是戰是勸,全憑陛下定奪,老臣自當遵旨。”老張這個滑頭,根本就是牆頭草。

李勣道:“老臣以為可以宣新羅王和新羅丞相上殿,實際聽聽他們的情況。”

“好吧,宣這二人上殿。”

金春秋是第二十九代新羅王,剛剛三十一歲,就繼承了王位。他就是一個瘦削的年輕人,有著陰鷙的目光和蒼白的臉色。

小金一上殿,就大哭不止,眼淚和鼻涕一大把,一邊叩頭,一邊用唐語大叫道:“天可汗救我新羅百姓啊!”

李治道:“金愛卿暫且止住哭泣,有什麼朕會為你主持公道的。”

金春秋停止了哭泣,道:“聖皇陛下,新羅若滅,則百濟會把新羅麵朝倭國一麵將會被租借給倭國,作為倭國登陸半島,出兵中原的跳板啊。”

金春秋的宰相,也是小金的叔父金舍普道:“是啊,天可汗陛下,現在倭國通過大化革新後,國力日漸強盛,已經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了。”

大唐君臣還是頭一次聽聞此言,心中咯噔一下。想不到海外一個小倭國居然有此野心。

太史令李淳風出班道:“陛下,微臣近日夜觀天象,並數次推演,若我大唐出兵與高句麗、百濟和倭國一戰,則我大唐必勝,百濟和高句麗於十載內必亡國,半島一統,倭國千年之內必不敢犯我華夏,若我大唐遲遲不肯出兵,則五胡亂華的慘劇難免會再次重演。所以,我大唐必須出兵與高句麗、百濟和倭國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