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隱士詩人和他的《榆下清風》(1 / 2)

隱士詩人和他的《榆下清風》

生活

作者:本刊記者

“一個城市人的原鄉行吟,山水間尋找生命的靈性”。

一個清風拂麵的周末下午,《榆下清風》舉辦了簡樸的首發式,作者古崖居士用這句話概括了他首部個人詩集的核心內容。

首發式舉辦地,既是作者的“隱居”地,也是詩集中大部分詩歌產生的地方。現場,隻有極少幾家媒體參與。

古崖居士笑談,《榆下清風》是一部“三無”作品――無序、無後記、無作者簡介。

“為什麼是這樣呢?記者問。

“下意識裏還是想嗬護一種清淨吧”,他說。

然而,正是這樣一本“三無”詩集和他的作者,被出席首發式的當代藝術評論家嶽路平譽為“真正的詩”與“真正的詩人”,他說, “市場裏有很多藝術家,但我認為他們許多人不是真正的藝術家,因為他們是為了金錢才藝術的,他們整個心靈的狀況不是藝術家的狀態,我覺得古崖居士和他的朋友們才是藝術家,他寫詩是因為坐在榆樹下不寫詩不行,這種狀態是自然而然的,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是真詩。”

據古崖居士介紹,幾年前,他偶然在鄉下找到了一種久違的詩意與靈感,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利用周末或假期閑居鄉下,寫出了一部詩集。同時,和他一起找到詩意和靈感的還有他的“隱居”的鄰居們,一起在鄉下寫詩的 “鄉民”有幾十位,他們還張羅著成立了一個詩社,每年會出一本詩集彙編。

在《榆下清風》裏,他記載了第一次發現原鄉的過程:

《偶得》

郊野偶覓一處,晨沐鳥鳴,夜聽犬吠,其景怡人,恍若故園――

翩然人生一浮塵,

獨步他山逐閑雲。

石階參差順步起,

木屋錯落隨境心。

白窗清影啼曉夢,

柴門遠吠夜深沉。

半樹秋風落紅果,

一脈香泉醉重林。

五壺無語多跌宕,

崖居巍峨越古今。

功名浪得還浪去,

擲身原鄉養精神。

“鄉民們在這裏日常的生活內容主要是種菜、種花、爬山、喝茶、討論問題,再有就是寫詩、唱歌、作畫、做手工、排演話劇等,很充實,感覺回到了自我。鄰居之間很和睦,沒有圍牆,經常一家帶一個菜參加百家宴”,古崖居士介紹說,“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生活方式: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自己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者批判者。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達到了這種境界,但確實,在詩意的行吟中,讓我們回到了自己的本我,觸摸到了精神的原鄉。”

書名叫“榆下清風”,是因為住的院裏有一棵鬱鬱蒼蒼的老榆樹,集子裏的詩,大部分都是在這棵老榆樹下沉吟而得。發布會上,古崖居士恭恭敬敬地給老榆樹鞠了一躬,他說,要感謝這棵大榆樹給自己帶來的靈感、快樂與生命中已經丟失很久的一種東西。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美學研究所所長劉成紀先生對古崖居士與原鄉、榆樹的關係有著自己的闡釋,在詩集首發式上,他說:“有些人有錢,但未必有幸福,有些人有閑,也未必有幸福,因為他無法找到一種宣泄釋放自己閑情的渠道、對象與載體,古崖居士與原鄉、與榆樹的相遇,使他發現了內心的詩情,找到了詩情的載體與寄托。原鄉與榆樹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喚起了我們內心與骨子裏麵的一種情懷與向往,一種童年時期經曆的仍然沒有泯滅的記憶。”

詩集中相當一部分作品,表現的鄉村生活意趣,富於生活氣息,:如:

《夏日》

原鄉少浮塵,

荒徑多野花。

偶然遇村嫗,

隔溪問菜瓜。

《菜園即景》

青果枝初掛,

南瓜花正黃。

赤膊縛豆架,

風過葉微涼。

詩人在表現自然的意趣時,也用現代詩進行了創造性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