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重新評估婚姻關係(3 / 3)

當浪漫序曲終了,婚姻雙方將進入關係穩定、安全、恩愛的沉靜覺醒期。你過去奉若”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對象此時從你想像的神壇中走下來,變成了凡夫俗子。就像安徒生筆下的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從聖誕老人、聖誕樹、聖誕禮品的夢幻中回到寒冷、大雪紛飛的現實中一樣,你從沉緬於其中的童話故事中如夢初醒,回到了油米醬醋柴的婚姻生活中來。現實的煩瑣離開你當初對婚姻理解的距離差之千裏,你的不滿可能升高,並變得無以複加的尖刻,對性愛的激情正在讓位於麵對現實的勇氣。你應當承認,浪漫愛情已到了全身功退的時候了。

從未期待愛情會一朝死亡

如果你是不忠伴侶,你一定對另一半有諸多埋怨。可是,對情人,你又如何看待?我們曾和一位律師有過一段典型的對話,她為了一段夏日戀情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丈夫:

“對丈夫你有哪些不滿的地方?”

“沒有。”

“你們為什麼事吵架了嗎?”

“從來不曾。”

“當你想到未來的時候,你認為你們(指與情人的關係)之間可能引起什麼衝突?”

“我想不會。”

如果你還沒經過這種光環式、卻頗值得懷疑的浪漫階段,此刻你眼中的情人必定無懈可擊。誠如斯圖華與傑克森所說的,那是因為“求愛是人類最大的騙局。”當你體內的化學反應讓你充滿無限迷戀與理想化認知時,你將一葉障木看不見情人的任何缺點。雖然將來你無可避免會對情人產生幻滅,但這還很遙遠,現在不容你去想。

當兩人對需要達致共識卻又苦於找不到共同點時,想維係一段長久的關係必然有煩惱與失望。你原本喜歡的伴侶特質,如今很可能變成你憎恨的理由。這未必是因為伴侶的言行舉止與過去不同,而是因為你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上個星期你還十分感激他的關心,今天你卻覺得這種關心備受捆綁。星期三你還在像欣賞一件現代藝術品似地欣賞他的英俊或嬌媚,現在你覺得那是招蜂引蝶的標記。就像伊斯特博士在《與狼奔跑的女人》一書中精采地描述道:

“起初,每個男女都拒絕承認在愛情關係中愛情死亡占有一席之地。我們期待愛得你死我活,卻從未期待過愛情會一朝死亡;我們期待日子一直這樣熱烈地過下去,卻沒有想過膚淺的期望可能在有一天破滅;既然人類可以不斷進步,愛情也會在不斷進步中得到提升。

現在愛情死了,幻想死了,期望死了,意圖擁有一切的貪婪死了,希望美好的將來也死了。當愛情出現不滿時,愛慢慢地走向死亡。”

當你決定去留時,我鼓勵你不妨把眼光看遠一點,試著以更客觀、更實際的方式看待伴侶。你因為高昂的化學反應所造成最初的神魂顛倒,可能使你看不清楚浪漫之愛的盲點。當浪漫之愛冷卻後,無可避免地會有一種失落,可是它也打開了另一扇門窗,讓你透過窗明幾淨看到婚姻中沉著、成熟、堅定的一麵,讓你更能接受彼此的愛惡,更能容忍愛情關係中交織的愛恨。即使當你感到受傷或不安時,你仍能執著你的感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伴侶,更不要當著伴侶的麵動輒說“離婚”。要問問自己:

“到底是我們之間的問題,還是我個人的問題?”

“如果伴侶有什麼問題,到底是些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有轉寰解決的餘地?”

“對伴侶的厭倦看法,以至想要付諸婚姻離異的行動,是否是外界第三者插入的結果,還是我本身對愛情的幻滅?”

“我的伴侶真的不再值得我的愛,而我的情人就真的這樣值得愛嗎?”

愛情觀是父母對你的折射

愛是一種概念,更是一種感覺。你如何定義愛情,你對它有哪些期望,將直接影響你尋求伴侶對象以及你在日後對他們的滿意程度。

你對愛情的概念通常是父母對待你,或者是父母彼此對待的折射,所以回顧這些關係,探討它們在你成長過程中造成的影響,將使你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婚姻。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性學專家曼尼的說法,每個心目中理想的伴侶都有一張“愛情地圖”,這張愛情地圖引領我們的戀愛觀、愛情觀。這張“愛情地圖”在青少年階段即烙印在我們的大腦皮層中。如果我們的愛人與我們的“愛情地圖”有充份雷同或相似之處,我們就有愛的感覺。相似的程度越高,你的反應就越強烈。父母是這張“愛情地圖”的提供者之一,如果他們提供的是一種成熟的愛情模式,你可能經曆同樣的成熟愛情;反之亦然。

--兆基小的時候,母親患有氣喘,父親是個酒鬼,經常沒有固定工作。他小小年紀即負擔起沉重的家務,買萊、煮飯、洗衣服,在父母大吵過後還得清理一屋子的零亂。

大專二年級時,兆基被一名叫文珊的女孩深深吸引,文珊有慢性憂鬱症。他覺得照顧她順理成章。大專畢業後,他終於向文珊提出結婚要求。他的幸福隻維持了十個月,後來兆基發現自己承受了太多負擔,正如他小時候一樣。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文珊身上,一度他覺得很舒坦,被需要、覺得自己很重要、可以左右一切。現在,這一切都成了讓他喘不過氣來的沉重負擔。他覺得自己就如同處在受困的牢籠裏,充滿了怨懟。

楊驊的父親是個嚴苛的人。所以當她遇上誌遠時,她總是努力討好他,可從未得到應有的讚賞。你可能以為她會找一個完全相反類型的人,一個支持她而且無條件相信她的人,可是隻有像誌遠這種人,才讓她覺得找到熟悉的自我,激發她對愛情的感覺。她對誌遠的依戀是一種精神官能障礙,是在潛意識裏,這讓她有回到家的感覺。

童年:“愛情地圖”的映象

你的童年經曆也是一張“愛情地圖”的映象,它可以幫助你了解,為什麼受傷害的你會愛上一個在婚外情道路上迷途不知返的人;為什麼不忠實的你會如此迷戀你情人。

身為受傷的伴侶,你選擇留在不圓滿的關係中,因為這是你從小熟悉的關係。打從孩提時代起,你就看到父親或母親一方向對方無限求索,而被求索的一方唯唯諾諾地百般應承。父母的離異使你有被拋棄的感覺,沒有人關懷和嗬護,有的隻是離異一方母親的惡聲相向的怒斥。

當年你太稚嫩,無法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分辨好壞,現在,你變得同樣無法認清自己受到冷落或傷害。你一直留在一個隻知索求卻不懂得回報的伴侶身邊,從來沒有想過你還有其他任何什麼更好的選擇。

身為不忠的伴侶,你怨恨伴侶沒有給予你童年時代失去的種種,於是,你渴望在外麵尋覓一個能給你種種的人。跟著是排山倒海的感覺,你相信這就是你尋找的真愛。你認為這股強烈的感情就是你療傷的力量,是你從來沒有過的經驗。童年無法忘懷的記憶被眼前這個人帶來的情海波濤淹沒。就像撫創膏一樣撫平了你兒時的創痛,你深信他可以讓你找回童年失去的一切,你在內心發出驚呼:“就是他,他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心上人。”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段你終生渴求的愛情讓你困惑不已。問題是,讓你對情人如此執迷不悟,並且在你們之間產生如此激烈化學反應的並非你追求真正完美無瑕的愛,而是你為了了卻童年未完成的事:你從小就對自己發誓:長大後一定要掙脫過去受虐與剝奪的羈絆。如我們在前麵描述的那樣,高度的化學反應可能被不健全的愛情模式觸發。

在最後決定背離伴侶之前,我仍然鼓勵你且慢,請用心聽聽你們的爭吵與失望,從這些對話中你也許可以從自己口中得知童年給予你的是什麼,從伴侶口中得知你需要對方給你什麼來彌補受創的過去。在你試著想從婚姻向婚外情遁逃前,也請問問自己:“婚外情關係是否就是你通往自我解放的陽關道。”回答是:“不見得!”如果說婚姻無法圓你兒時誓言的夢的話,那麼,婚外情隻是用來圓你兒時之夢的假象而已。然而,現實表明,後者同樣無法將你從童年的創痛中拖出,給你足夠心靈的慰籍。這時,你猛然發現,自己已卷入了婚姻與情人的旋渦中。此時,你試圖退出,回到原來伴侶身邊。你的錯誤判別和決斷,使你最終不得不應付周旋於曠日持久的麻煩的婚姻和非婚姻關係之中。

在本章,我們曾鼓勵你們兩人,包括受傷與不忠的伴侶評估一下你們對愛情的假設。不過你們可能對重修舊好仍持相當保留態度。下一章我們將幫助你麵對這些保留心態,以便作出或去或留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