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色彩的情感功能探析
影視長廊
作者:王琳
【摘要】 作為視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在電影創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創造的視覺效果不僅可以還原現實,參與故事敘事,還可以透過鏡頭的不斷變換傳達出某種情緒,表達特定的情感與心理狀態,使觀眾領悟到更多的超越故事本身的內容。本文將以電影色彩的情感表達功能為切入點,分別從主題意蘊的抒發、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獨特美學風格的形成三方麵加以論述。
【關鍵詞】 電影;色彩;情感;審美風格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黑白、無聲、顫抖的畫麵,這是電影最初的狀態。如果說聲音元素的加入,是電影技術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麼色彩的運用,則是電影技術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彩色影片的出現,實現了電影從黑白到彩色的變革,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銀幕影像時代的到來。電影是聲畫結合的藝術,視聽語言是其特有的講故事的方式。作為視覺語言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色彩自然在電影的創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還原自然現實,參與故事敘事,還具有表達情感的功能。
電影中色彩表達情感的功能建立在色彩情感作用的基礎上。“人眼的三種感色纖維分別對相應的色光具有敏感性,由於三種感色纖維對不同的色光所產生的興奮程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反應。這種生理反應與人們的心理反應綜合起來,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1]40科學表明,個體對不同的色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耀眼的紅色是對視覺刺激最強烈的顏色,它是最接近太陽與火焰的色調,象征著生命、鮮血、熱烈、衝動、溫暖,令人興奮,也常常用它指代愛情、暴力與革命。類似的,清新的綠色時常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力量,象征著生命、生長與青春;深沉的黑色充滿了神秘感,象征著高貴、冷豔、莊重;純淨的藍色代表冷靜、憂鬱、純潔、高雅;溫暖的黃色則往往是歡樂、陽光、享樂的代表。與靜止的油畫相比,色彩在電影中的功能往往更勝一籌, 因為它是運動的,具有流動性,恰似音樂的旋律。通過不同鏡頭、場景、時空之間的轉換,色彩在銀幕上呈現出形態各異的容貌,更能準確地反映人類複雜的生活現狀,也更接近人類真實的情緒、情感與心理變化。電影中色彩的搭配組合與運動變化,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暖色調時常會帶給觀眾愉悅的心理感受;相反,冷色調則帶來壓抑的心理感受。同時,不同的色彩組合也會帶給觀眾不同的空間感受,色彩明亮就會造成空曠寬敞的錯覺,色彩濃重則會顯得更加狹窄壓抑。色彩之間的差別越大,組合起來對比更鮮明,會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相反,則造成一種朦朧夢幻之感。因此,電影中色彩的變換常常可以表達某種情緒,傳遞特定的情感與心理狀態,使觀眾領悟到更多的超越故事本身的內容。
“色彩是電影人手中的利器,或抒情,或表意,或象征,或擬諷,勾連呼應,統領全局,滲透著藝術者獨特的美學訴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讀者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在具象畫麵的色彩構造中,領悟到抽象藝術的美感。”[2]16因此電影人對色彩的運用,早已超越了“百分之百天然色彩”的還原再現,而是更多融入了人生體悟的再創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帶有主觀色彩的再創造才能使色彩真正地融入到電影創作中。電影人通常會依據故事的主題、影片的風格樣式、人物情感變化及自身的喜好,確定出全片統一的色彩基調,甚至細化到每個場景空間的亮暗影調傾向及每個人物形象所代表的色彩。一旦這些色彩的情感魅力打動觀眾,引發共鳴,影片主題也就得到了進一步深化。本文將從主題意蘊的抒發、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獨特美學風格的形成三方麵對電影色彩的情感表達功能加以論述。
一、主題意蘊的抒發
在電影的創作中,色彩作為一種情感因素,首先被運用於作品主題意蘊的抒發上。作為傳達影片創作意念的重要載體之一,色彩主要是通過感性形式為故事主題服務的。顏色的不斷變換與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色彩形態,這些色彩形態可以將複雜抽象的概念直觀地展現出來。電影人往往通過對影片整體色彩基調與明暗影調的處理,來完成對故事主題意蘊的抒發。
以愛情、友情為主題的影片,環境色多為高飽和度的亮色調,像白色、紅色、綠色或黃色。如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情書》,主色調即是白色,開場漫天飛揚的雪花、銀裝素裹的大地與魚肚白的天空融為一體,營造出純白的背景,客觀展現出故事發生的時空,同時也奠定了全片淡淡憂傷的情感基調。彩色鏡頭下,一身黑色大衣包裹的渡邊博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中緩慢前行,與純白色的背景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反差,產生了一種東方寫意水墨畫的效果,畫麵蒙上了一層朦朧夢幻之感,像極了純潔的初戀,與主題絲絲相扣。泰國青春題材的影片《初戀這件小事》片頭就是淡黃色的高中教學樓,奠定了全片清新的淡黃色調子,有淡淡的回憶的感覺,符合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主題,觀眾也跟著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日子。表現友情的影片多以橙紅色、鵝黃色等暖色調為主,如《三傻大鬧寶萊塢》《陽光姐妹淘》《末路狂花》都是如此,非常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