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造特殊視聽效果

跳切的破碎、斷裂,配合鏡頭的虛化、晃動,結合音樂的玄妙、奇譎,加上影調的奇特、迥異,往往容易形象地展現人物內心掙紮、重創難拔、真假難辨、靈魂煎熬等劇烈的心理波動,由此創造出的特殊視聽效果,讓觀眾產生感同身受並難以忘懷的情緒震動和視聽體驗。

李玉作為一位女性導演,進行了多部女性題材電影的創作,而她的影像藝術風格也頗具個人特色——搖晃的鏡頭、跳躍的畫麵、陰冷的影調,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她對跳切手法“破壞美學”的狂熱喜愛和嫻熟運用。

在《二次曝光》中,李玉營造了“現實”與“幻境”兩個世界,表現了女主人公宋其猶豫和迷失方向的錯覺。特別是從60分鍾開始,宋其對於自己殺人場麵的交代和對過去經曆的回憶,是現實與幻想的高速穿插,影片運用跳切剪輯的碎片化和斷裂感,刻意營造出支離破碎的效果,契合了宋其當時的思維混亂、情緒變化,表現了她對自己記憶和幻覺的懷疑,形象地訴說了她無助、焦灼的心靈困境。這種由跳切帶來的直觀的、斷續的、破碎的視覺衝擊,不僅突兀而強烈地展現了主人公的內心掙紮,還帶給觀眾對於人物生命體驗的“感同身受”。

提到跳切帶來的“感同身受”,就不能忽略婁燁導演的新作《推拿》,這一影片聚焦盲人推拿師這一特殊群體,展現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其中運用跳切剪輯的小馬複明片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從78分鍾開始,失明的小馬被打後漸漸複明,晃動的鏡頭、跳切的剪輯、迷幻的色彩、玄幻的聲音,真實地模擬和還原了複明的整個過程,觀眾通過電影畫麵展現的場景深切地感受了小馬視覺的恢複、情緒的變化。

(四)引發情緒變化

影視剪輯,帶給人們的既有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也有心理和情緒上的感受。跳切的剪輯觀念能以促進情緒積累、推動情緒變化為目的,在鏡頭的非連貫性組接中,影響觀眾情緒和心理,推進觀眾理解影片敘事、思維的表達,關注劇中人物情緒的改變,力求達到劇中人物情緒與觀眾情緒的呼應。也就是說,盡管跳切在鏡頭組接上造成了卡頓、跳躍、不連續的效果,但卻在人物情緒延續或者轉變上頗有成效。隻要劇中人物的情緒漸變過程或突變瞬間把握得準確,那麼整部片子的情緒感受就是順暢的。

王家衛導演的《春光乍泄》以濃重的色彩、舒緩的情調調配出同性愛人在異域的感情。影片的結尾,回國的黎耀輝繞道去了台北張宛的家,遼寧街夜市的喧鬧、燈火、人煙在連續幾個跳切鏡頭中展現,黎耀輝尋找過程中的些許緊張、急切、期待心情一下子被烘托出來。在見過張宛的父母、偷偷拿走了一張照片後,他有所領悟——要開開心心地在外麵流浪,就要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於是,在接下來一係列展現城市喧囂、燈火閃爍、他人行色匆匆的降格鏡頭和部分跳切鏡頭裏,黎耀輝已然從容不迫,因為他的情緒、心境已經改變,燈光色彩與人物心情氣氛的對應,讓觀眾都為之吸引和感動。

三、跳切剪輯的未來

跳切剪輯創作技法利用現代電影影像的視聽優勢,創造出一種有悖常理的視聽感受,刺激和滿足觀眾心理情緒需求,是輔助現代電影講述故事、展現思想、傳播理念、娛樂觀眾的新的創作方法。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跳切剪輯創作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視聽效果的出奇出新而弱化了核心情節內容的表現。

跳切剪輯產生於法國新浪潮運動,快速發展於科技發展、文化多元、生活節奏快速、思想觀念活躍的新時期。為發揮現代電影在視覺審美意識塑造上的重要作用和滿足電影在大眾視聽娛樂方麵的多元化需求,跳切剪輯技術必定會推陳出新,進一步發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