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與電視劇主創人員自20世紀以來延續的創作慣性有關,更與當前各媒體受眾日益分化的現象關係密切。與網絡、移動客戶端,電影院等媒介密集吸引年輕受眾的狀況不同,各大衛星電視台的固定觀眾群通常穩定在35—65歲之間。打開當下的電視劇頻道,戰爭劇、家庭倫理劇、鄉村生活劇仍是主流,出於收視率與市場效益的考量,電視劇團隊在創作武俠劇時必然會率先考慮中年觀眾群最熟悉的港台武俠小說題材。
缺乏新鮮武俠文學的持續滋養,單靠20世紀港台武俠小說的反複翻拍,武俠電視劇片麵繁榮的假象恐怕難以維持太久,尤其是在缺乏青少年這一活躍消費群體關注的情況下。因此,一些武俠劇創作團隊已經試圖在情節結構、人物設定、風格氛圍、思想意蘊等方麵對原著進行改編,以期適應新世紀之後逐漸變遷的審美趣味,爭取青少年市場。如2014年上映的於正版《神雕俠侶》。這部飽受爭議的電視劇,由當前電視業大鱷“於正工作室”出品。該劇在演員選配、服飾道具、場景意境、台詞編排上集盡時尚元素,甚至人物設定和思想內涵也較原著有了一係列的改動,例如小龍女的形象不再如原著般冷若冰霜、超然世外,倒是增加了不少嬌憨可愛的成分,包括衣著也打破渾身雪白的傳統,而出現桃紅色的絲帶裝飾。整部劇在主題上更偏重情感的表達,例如對李莫愁這一人物的情感變遷有了更為深入細致的刻畫,加強了觀眾對這一人物的認同感。對比1995香港版和2006央視版同名劇,這些改動不僅是出於市場化的考慮,更是出於一種“後人試圖克服前人影響的焦慮”[10]。
雖然該劇在網絡上爭議不斷,話題頻出,但“於正工作室”舊瓶裝新酒的做法,可以明顯看出當前一些重要電視劇製作團隊對青少年市場的看重。隨著視頻網站聯合電視台共同推廣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更多受青少年歡迎的題材打入電視劇市場是可以期待的。
(三)落寞:電影市場對武俠題材的逐年冷淡
武俠題材電影在經曆了20世紀數個黃金期之後,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相對其他類型電影尚還存有一絲優勢。然而,最近五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對武俠題材的冷淡開始凸顯。據電影業數據研究公司藝恩谘詢發布《2014中國電影市場影響力研究報告》可知:國產類型電影中,動作片已經落後於愛情、喜劇,成為僅占14% 的第三種類型,而最貼近武俠題材的古裝動作片占這個份額的比重更低。2014年呈井噴式發展的中國電影票房以290億的驚人之數收官,如此巨大的市場蛋糕分給武俠電影的份額不足3%。[11]
新世紀以來,與武俠小說關係密切的電影僅有不多的幾部:2000年李安根據情俠王度廬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臥虎藏龍》、徐克根據梁羽生作品《七劍下天山》改編的影片《七劍》,以及同樣改編自梁羽生小說的3D電影《白發魔女之明月天國》。此外,還有自2012年到2014年連續公映的《四大名捕》係列電影,情節取自溫瑞安同名原著。甚少采用影視傳播途徑的“大陸新武俠”作家也有觸電之作,其中包括蕭拂的《隋侯珠》被改編成電影《溫涼珠》、江南作品《此間的少年》由北京大學拍攝了同名電影。2013年,徐皓峰自編自導的電影處女作《倭寇的蹤跡》公映,他的另一部作品《箭士柳白猿》曾計劃於2014年8月上映,如今卻遲遲未見消息。據悉,其代表作《師父》已在拍攝中,並邀來柏林電影節影帝廖凡參演。另外,徐皓峰交由陳凱歌拍攝的作品《道士下山》已定檔於今年7月。
由於電影本身以及整個市場大環境的原因,除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以外,其他電影大多票房平平,其影響力已不可與20世紀末武俠電影黃金期同日而語, 武俠影壇上古龍——楚原——狄龍、金庸——徐克——李連傑這樣的黃金組合已蹤跡難尋。即便在影視改編道路上近來成果頗豐的新生代武俠作家徐皓峰,其未來市場反響目前也還難以預期。
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很多。一方麵,由於武俠電影製作團隊已呈現明顯的青黃不接,20世紀如日中天的武俠導演、功夫明星、武術指導大多顯露疲態。以功夫明星為例,作為成熟的商業類型片,武俠電影不可能缺少明星光環。成名於20世紀中後期的功夫明星一部分已進入暮年,如王羽、鄭佩佩、狄龍、薑大衛;另一部分雖近年來時有作品上映,但票房號召力已不如前,如李連傑、成龍、楊紫瓊。老一輩“打星”僅有甄子丹、趙文卓、吳軍仍保持較好的技擊狀態,但他們對青少年觀眾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唯有時尚偶像的引入,才可能吸引青少年的關注。因此,《四大名捕》選用了鄧超、劉亦菲分別飾演鐵手和無情,《白發魔女之明月天國》由範冰冰、黃曉明擔綱主演,台灣當紅小生彭於晏也因為出演《黃飛鴻之英雄有夢》成為新一代黃飛鴻的代言人。然而,由於這些當紅偶像均未接受長期係統的武術訓練,與武指團隊之間的溝通難以順暢,他們呈現在銀幕上的武術動作通常乏味單調,這對於強調動作場麵和武學奇觀的武俠電影而言,是十分遺憾的。
另一方麵,不斷變革是任何類型電影的必由之路。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類型電影之一,武俠片而今也走入了新的瓶頸。觀眾對固有的故事構架、武打動作、視覺元素及精神內涵都已十分疲倦,不少導演正在試圖詮釋新的武俠電影範式。耕耘影壇四十餘載的武俠名導徐克,執著於武俠片的技術之路,試圖用3D視效挽救武俠電影票房。一些其他領域的導演也開始嚐試武俠類型,例如蘇照彬、路陽還原武俠傳統敘事的《劍雨》、《繡春刀》;烏爾善執著於影像開拓的《刀見笑》;陳可辛擴展武俠內涵,重估武俠價值的《投名狀》、《武俠》;當然也包括極具王家衛風格的《一代宗師》。然而,慣於被成熟商業片喂養的當代觀眾,對於探索期的電影往往十分缺乏耐心,而觀眾的這種不適應最終就體現了票房及口碑上。
三、結語
關注中國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的現狀,可以說熱鬧繁榮已過,武俠小說與武俠影視劇之間的雙向互通渠道正趨於凝滯,“武俠文化”進入了蟄伏期。未來,武俠小說的影視化傳播將呈現多類型融合、多產業發展、多媒體推介的多元化道路。玄幻、魔幻、仙俠、靈異等元素會進一步滲透融合到武俠題材中,類似《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等文學、遊戲、影視三產業融合的例子會越來越多。隨著三網融合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電視劇播出的限製逐漸寬鬆,相信會有更多的新時代武俠作品被製作成影視劇投放於多媒體平台,加快其傳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