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隻如初見
影視長廊
作者:謝楚婧
【摘要】 2005年,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憑借電影《如果·愛》成功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獲得了挖掘與分享內地不斷增長的市場潛力的機會。陳可辛是極具風格與文藝氣息的導演,其電影總是不可避免地浸染上浪漫主義色彩,《如果·愛》亦不例外。電影講述了一個“曾經”的愛情故事,一個兩男一女構築而成的三角戀,俗套的情節與經典的主題在電影音樂、鏡頭畫麵、言語對白中漸趨緊密融合,而過去與現在、夢想與現實、精神與物質、時間與空間、理智與激情等多重矛盾則在這一過程中交織穿梭,扮演著“調味品”的角色,從側麵展現塵世愛戀的深刻主題。本文試圖從《如果·愛》的電影內容出發,聯係陳可辛電影藝術創作與社會時代背景,淺析電影中的愛情主題,為觀影者解讀陳可辛電影內涵、感受其電影魅力提供一個切入點。
【關鍵詞】 《如果·愛》;陳可辛;愛情;社會背景;人性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如果·愛》是陳可辛藝術創作與市場判斷結合的產物,雖是一部四人主演的電影,但它講述的卻是三個人愛恨糾纏的故事。林見東、孫納、聶文三人的生命軌跡因愛情的萌發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似風平浪靜的海麵卷起漫天風暴,衝動與克製、憤怒與冷靜、苦澀與甜蜜、幸福與妒忌等複雜多重的滋味在愛情反複無常的變幻中交雜於心,回憶與失憶、有意與無意、真情與假意、報複與珍惜、索取與舍棄等數之不盡的無奈與酸楚、偶然與必然在現實的熔爐裏融為一體。
當今社會“四角戀”、“五角戀”、“六角戀”等N角戀現象層出不窮,“三角戀”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電影中,都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陳可辛用庸俗的情節去闡述永恒的主題,試圖借助愛情在“三角關係”中翻出新意,極力在幾近枯竭的情節拚接中灌注獨特的感受,在由精致歌舞形成的視聽盛宴中創造一種對公眾關注點與人性共同點的把握,用易於接受的敘事方式向觀眾講述典型的故事,以求得感情傳遞的最大化。本文旨在以《如果·愛》的電影內容為基礎,結合陳可辛熟練巧妙的藝術創作方法與特定時代背景,淺析電影愛情主題,以推進觀眾對陳可辛電影的感受與理解。
一、直抒青春期天真純粹的心靈悸動
大雪紛飛的夜晚,平凡無奇的小店裏是林見東與孫納的第一次邂逅。當林見東起身付賬時,碗內殘餘的熱湯麵對饑腸轆轆的孫納而言是無法抵製的誘惑,綠色的身影迅速而準確地衝向目的地,一邊狼吞虎咽,一邊用警惕卻真誠純粹的眼神緊盯一門之隔的林見東。氤氳的霧氣漫上透明的玻璃,孫納的臉顯得那般模糊朦朧,不真切得令林見東呆然佇立,沒有言語。吃麵計劃的成功讓孫納擁有了與林見東進一步接觸的勇氣,借地方洗熱水澡的要求脫口而出,而林見東亦不反對,將其領進家門,不但為她煮麵食,還為她提供床位休息,簡單明了的好感在兩人心中悄然而生,對彼此印象的認知因所謂“緣分”而初步確定。
陳可辛將“人性本善”的共通點織入男女之間的關係網絡,盡可能地將兩人的接觸渲染得單純隨意,努力還原世人對愛戀最本質、最真切渴望的模樣,在製造“偶然”假象的基礎上排布愛情的密碼,借助“先入為主”的力量提高觀影者的接受力,一旦觀眾接受這一設定,他打出的典型青春期少男少女心靈悸動的感情牌也將得到點亮。
如果說林見東與孫納第一次見麵是愛情幕布卷角的出現,那麼兩人歌舞廳中的第二次碰麵則是順延愛情幕布卷角的撕扯。身著性感服飾,頭戴誇張假發,恰到好處的妝容以及豐富的麵部表情在變幻的燈光下,搭配俏皮活潑的動作與歌聲而顯得魅力十足。
休閑娛樂場所、先進音響設備與燈光舞台設計,陳可辛用這些事物製造一種比第一次接觸“更高級”、“更深入”的直接感受。孫納因工作而穿上性感俏皮的紫色短裙,因工作結束而重新換上不合身的綠色軍大衣。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份子,孫納對應現實作出的調整凸顯其內心的願望,少男少女的關係亦因此夾雜夢想的色彩,擁有前進向上的動力。青春期的愛情是一種“青春”,它純粹明亮、真摯動人、細膩輕柔、活潑積極,雖然在現實中變幻,但仍不失本質,看似飄渺無端,實可觸摸緊握。
當青春期萌發的情愫逐漸成形,愛情的相互扶持、堅定執著、不離不棄的特點亦浮出水麵。林見東因物質拮據而放棄上學,孫納知曉此事後鼓勵他堅持夢想,勇敢前進,“人生這麼容易就沒意思了”,正所謂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一帆風順、廣闊無垠的不是人生,而是神話。孫納的話從生活角度觀察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回應與客套,但在愛情角度上的理解卻是一種變相的表白,人生這麼容易就沒意思了,人也是如此。
簡陋卻溫馨的住所與外麵天寒地凍、白雪皚皚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孫納與林見東調換了住客身份,交流了各自夢想,享受著同居生活。然而平和歡樂的相處過程持續不久,色欲與生活壓力便迫不及待擠壓進來,對攪亂愛情純淨色調、製造混亂矛盾一事躍躍欲試。
孫納身著中國古代服飾與現代美國導演對坐而談,美國導演提出的同他前往美國、無需花費錢財的建議令生活窘迫的她心動不已,盡管導演不安分的手部動作極其明顯,她也隻能“嗬嗬”一笑,努力掩蓋尷尬與窘迫。分別前,孫納與林見東激吻纏綿,盡力向他人展現她內心的無奈與不舍、抑鬱與糾結,然而這些本已虛弱的“真愛”表象在她整裝待發的一刻變得支離破碎。一句“不要看我”與一腳踢起的白雪,快速地向前奔跑與不曾回頭,讓人在早已預見的狀態中更增一份鄙夷。理解與接受永遠不能混為一談,在愛情中更是如此,青春期的愛情是一種典型而不是一種特例,矛盾與衝突不可避免,選擇與逃避、索取與舍棄無處不在。然而孫納知道愛情的特點卻沒有接受這些特點所攜帶的不確定性的心理準備。當美國導演對她視而不見、置若罔聞、匆忙離去時,她隻能在冰冷的雪地上擺出僵硬的姿態,直至林見東將她從地上抱起,才稍微安撫了她衝撞不安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