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的提出及其研究被公認為近10年來中國美學界對世界美學最突出的貢獻。生態美學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思維模式,它是以人與自然整體和諧關係為原則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在文學藝術層麵上,生態美學研究的仍然是人的生存論問題。以往美學的範式,偏重於自然美中形式美原則的分析,用諸如優美、對稱與和諧等諸規定性認識自然屬性。宗白華認為“自然無往而不美”,審美是人類的終極關懷的方式之一。[5]徐碧輝認為,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它不僅關係到對生態平衡的維持、對環境的保護、對瀕危物種的搶救保存,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質量的問題,甚至是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自然物隻有在不成為人生命家園的破壞者時,審美才有意義。生態問題進入人們的視野,也意味著人們必須從哲學上反思迄今為止人類的所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一係列思想、觀念和理論,人們開始對以往人類文明進行徹底的反思。生態哲學是高於生態實踐的精神理念,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不可能獨立存在,都有著網絡式的生存環境和有機聯係。萬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生共存,以達到自然界整體的動態平衡。因此,包括人在內的任何事物在大自然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每個事物的本性都是由與他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關係所決定,需要將個體置於自然、宇宙中作整體性的觀照,或在與其他事物的相互比較、對映之中發現其審美特質。[6]
西方古典主義美學至現代美學,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蔡儀高揚自然美不同,無論是在康德還是在黑格爾那裏,都重視藝術美,藝術美要高於自然美,強調藝術的精英立場,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將自然看作是相異於人、獨立於人之外甚至是與人對立的物質世界。如從生態美學的視閾來審視這一美學難題,我們就會發現,自然審美既是一種“此在與世界”的關係審美,也是一種身體感官全部介入參與的動態審美,而且,它還是一種欣賞與沉思相結合的深度審美。海德格爾的“在家”不是“回歸”,他試圖以“詩意的棲居”代替“技術的棲居”。從康德《判斷力批判》一書論述順序就可以看出,康德重視自然美。康德以自然審美推動人類導向“道德自律”狀態,擺脫“他律”的束縛與“律它”的狂妄,成為一個享有自由的實現之人,在審美靜觀中眼耳鼻舌身同時介入參與。黑格爾在討論自然美的時候,提出了自然能夠成為美的原因,自然美的等級取決於“灌注生氣”的程度,最高的自然美是動物的美,但仍有缺陷,隻有藝術美才能夠達到真正的自由與無限的境界。
如果拋卻學理的爭辯,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如果自然美低於藝術美的話,藝術怎麼能向自然來乞靈呢?自然美高於藝術美的一個不爭事實,就是對綠色地球意識的普遍覺醒,自然審美具有藝術審美所不能取代的最高的審美境界,流連忘返的詩情畫意,令詩人和藝術家癡迷沉醉。不難想象一個沒有花開花落、雲起雲飛的世界是多麼的單調和無聊,藝術審美具有反複性和蘊藉性,藝術家作為從自然世界中祛魅的人,理當比普通人更為完滿,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當人們從鋼筋水泥構築的避障中走出來時,自然以一種宗教式的意趣重建人與世界的精神情感。從1966年開始,美國學者赫伯恩開始批判黑格爾著名的否定自然審美的“美學即藝術哲學”的理論,開始了西方現代生態美學的發展曆程。1961年德裏達提出“去中心”的概念;1966年福柯提出“人的終結”即人的死亡;1973年,阿倫·奈斯提出“深層生態學”包括“生態自我、平等、共生”,生態美學視閾中的自然審美不是一種實體性的審美,這種審美超越了傳統藝術審美中距離與感官的限製,是一種身體感官全部介入參與的動態審美,是主張人與自然和合、構建生態整體觀的深度審美。
生態世界觀就是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整體主義世界觀,以生態整體為視野的生態美學,把自然維度納入人文主義精神的框架之中,表征著人類生活美的重要內涵,是人文主義精神在生存論領域的突破。用人文精神的理想把具有主客二分的利他主義、超越狹隘自我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思想引入美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正如“綠色和平哲學”所闡述的那樣:“這個簡單的字眼:生態學,卻代表了一個革命性觀念,與哥白尼天體革命一樣,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7]532生態文明的核心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麵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王文成公全書·傳習錄》)人是自然萬物之一極,“為天地之心”(《禮記禮運》),因此人的責任更為重大;“天地以生物為心”(朱熹《仁說》),人將通過自身的改進與調節,努力改善與自然萬物的關係,從而創造出一個和諧、詩意的世界,實現“詩意地棲居”,獲得審美的生存。
《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生態美學要求人對世界采取一種“親和”的態度和價值觀,用王德勝的話來說就是實現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親和”關係。人類隻有在和自然的韻律保持親和、和諧一致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滿足自身的身心需要,達到以天合天,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古代的三才理論、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與生態美學的基本主張相契合;中國傳統社會在整體上把人和自然融通起來,在這一點上,生態美學與山水田園的精神旨趣達到了契合。汲取中國哲學天人一貫的思想基礎,就會發現生態美學涉及人與社會、宇宙以及自身等多重審美關係,以生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原則,以生態的觀念為去認識和研究詩與藝術,不僅可以形成生態文藝美學,更突破了形式美的種種限定,使一種人生美學和存在論美學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