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探討
財會教育
作者:王韶君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主要探討了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並從提高學生的重視度和學習興趣、明確教學目標、結合不同專業分層次教學、改善教學方法和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麵,提出了提高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效果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教學
一、引言
高等院校的財會專業(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一般都將財務管理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之一,其他非財會專業(主要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則將該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或選修課。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非財會專業授課對象的特殊性,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如何改革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是從事本課程教學的教師不斷探索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授課目標不明確,教學效果較差
財會專業與非財會專業在財務管理課程中最大的差異在於二者的教學目標不一致。財會專業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財會專業人才,在就業中主要是麵向企事業單位等的財會崗位。財會專業財務管理教學目標是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理財實踐進行基本分析和操作,從而培養具有現代理財理念、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財務管理人才。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非財會專業的教師往往沒有明確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照搬財會專業的授課目標,沒有考慮到非財會專業學生財會知識儲備不足,未來就業崗位的差異等問題,導致學生對課程缺乏興趣,教學效果也比較差。
(二)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內容與授課時間存在矛盾
財務管理課程具有綜合性強、課程內容多的特點,學習該課程需學生具備數學、統計學、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基礎、管理會計、法律等相關知識。對於非財會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財務管理時其相關課程相對於財會專業學生來說明顯不足(大多隻學過基礎會計),因此教學時需要兼顧其他相關的知識。同時財務管理從內容來看,課程內容多,內容覆蓋麵廣,涉及到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和相關的財務關係的處理,還包括企業財務管理的政策、方法、評價指標體係等各個方麵,需要足夠的課時來保證課堂講解和課後鞏固。由於非財會專業在財務管理課程設置時課時往往比財會專業要少的多,任課教師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講授完已較為困難,如果再兼顧其他相關的知識就更為困難。
(三)學生重視度低,普遍存在畏難情緒
財務管理課程在財會專業是作為專業核心課程,是必修課程,課程的課時設置也較多,在專業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非常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好。而非財會專業學生,在學習之前,對財務管理課程不太了解,很多學生不能區分財務和會計的區別,也不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與財務管理的聯係,再加上財務管理課程並不是其專業核心課程,無論是對課程的興趣、學習的知識基礎還是學習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整體知識框架和能力結構的構建作用都較財會專業學生普遍要低,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的積極性差。若教師在授課中無法聯係實際生活和學生所學的專業,涉及到理論部分較多、難以理解內容時,學生往往會出現畏難情緒,教學效果就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