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妻子的男老人也會產生性角色退場的傷感,社會適應能力還不如喪失丈夫的女老人。因為日常生活起居,女性(妻子)關心照料多,家庭生活中更不可缺,所以獨居男老人的死亡率比配偶健在的同齡男子高達40%。妻子的謝世更可能使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破裂,少了依歸的所在,身心無所寄寓,哀傷無以複加。

(3)再婚與性痛苦:我國個別地方已經開始改變對老年人婚姻需求漠然置之的傳統觀念,關心他們的婚姻與性權力。1987年上海市舉辦“首屆老年保健座談會與性研討會”。會議報告中談到:“老人喪偶者如欲再婚,要遭到兒女和社會的非難。性痛苦使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難以忍受,又無處訴說和治療。他們(她們)因此對性行為產生恐懼、厭惡,甚至設法逃脫,使再婚夫妻間產生分歧,老年離異者日益增多”。這次會議列舉了大量事實,對老年人性活動的必要性、可能性與健康效益做了研討,指出:“男女性激素的分泌量與實際性行為之間沒有相關性,大腦的功能、精神因素在人類的性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性欲是人的本性,是可以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性欲性功能可以持續到死亡”。生理學家認為,“人活到百歲仍有性功能”。老年人長期的性痛苦開始喚醒社會的責任,但是距離他們需求的滿足還相當遙遠。

(4)性衰退的應對與矯治:猶如麵對心身的衰老,積極的態度是采取防患與矯治措施。應當看到,抵禦性衰老與抗衰老是同一性質,兩者相得益彰。

應當認識到,性生活與性反應減少得太多,或較長時間停止性活動,會出現廢用性的性衰退,喪失性能力。老人應預防廢用性性衰退,每個月至少保持一兩次完全的性生活。從保健的角度看也是做一兩次“身心體操”,很有意義。針對陰道幹澀,可以局部使用雌激素膏糊劑。由於性喚起慢,總體上性功能有所減退。老年人取得美滿的性生活有個摸索過程,應當雙方多作交流溝通,隻要協調一致,都能取得滿意成效。

針對老年人性無趣、性功能低下,主要矯治手段是從性觀念與社會心理上尋找消除陳腐陋見,破除性生活“可恥”、“討厭”的錯誤想法。如果性觀念上能端正認識與態度,仍然提不起興趣,功能欠佳,可考慮用溴麥角環肽。

女性還可用雌激素,如尼爾雌醇,每月服1片(5毫克),連服三個月。也可去醫院接受相關治療。

女教授的開明

張教授今年已經60歲了,做了一輩子教育工作。老伴70歲時已去世,女兒女婿也不在身邊,退休後仍接受一些講學任務,但工作無壓力,生活有保障,身體也不錯,獨身太寂寞。後來她認識了餘先生,年齡也是60歲,剛剛過他退休年齡,正在家裏等待返聘。工作突然輕鬆了許多,於是老年人每天清晨進行晨練,就這樣互相認識了。餘先生很主動,想有些身體上的接觸,張教授也就半推半就,就那麼自然就好上了。餘先生提出來要跟張結婚,因為他也是單身,住在一起互相能有個照顧。但是張教授非常有顧慮,推托說和女兒商量後再說。女兒建議可以住在一起,結婚證那張紙並不重要,隻要真心互相幫助,生活上有個伴就好了。於是,張和餘先生商量,餘先生也很通情達理,就同意了,也沒有堅持辦結婚手續。於是兩位就很自然地住在一起了,張教授家裏的條件好,於是兩位老人就住在張教授家裏了。

兩位都是60歲以上的人了,傳統觀念比較濃重,不明不白住在一起,總還是有點顧慮,雖然進進出出也很自然,但內心總是有那麼一點不自然。不知如何才能讓他們都能充分放鬆,自由自在地享受晚年生活,享受愛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