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但是最新的觀念是,錢是掙出來的,更是理出來的。從收入的角度說,理財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資金使其保值、增值,從而滿足家庭更多的需求。從消費的角度來講,理財就是用一定數量的金錢獲得自身更大的需求滿足,在消費實現的過程中節省下來的錢就相當於是你賺的錢。所以懂理財的家庭主婦,既可以滿足自己的購物需求,又不會消費過度。
首先,可以將收入作出預算,有計劃地去消費,這樣不僅可以和丈夫共同討論計劃的很多細節增進夫妻感情,也避免胡亂消費。雖然看到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得不到非常痛苦,但當我們有了第一筆儲蓄時,心情還是會大喜的。
其次,養成記賬的好習慣,這樣可以讓自己清楚地知道每一筆支出情況。當看到有一些不合理的支出時,可以對下個月進行調整或者刪減。還可以在月末的時候算出必要支出和每一方麵支出的金額。再畫出一個圓,標明各方麵的比例,這樣就可以清晰明了地知道合理不合理之處。
再次,麵對意外支出,如暫時失業了;突然生病了;同事要結婚等等,理財專家給我們的建議是:盡管物價上漲,但是隻要每個月存下收入的十分之一就足以應對各種意外,用不了幾年就可以獲得經濟上的舒適。
作為一個現代家庭主婦,要想讓全家人過得既舒適又幸福,就要學會做一個懂理財的女性。
婆媳和諧,別讓男人在“夾縫”中生存
女人總會問男人一個問題:“我和你媽媽同時掉進水裏,你先救誰?”老實的男人總會說:“當然先救我媽媽,她可是我的親媽媽。”女人不悅。調皮的男生總會說:“先救你,我媽媽會遊泳!”女人哈哈大笑。
很多男人最難過的事情就是在妻子和自己的親媽之間兩麵為難,這種夾縫生存模式讓他們厭惡透了。有一位丈夫深有感觸地說:“在婆媳衝突中,我成了一支紅藍兩色鉛筆——兩頭挨削,真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男人由於自己在家庭中的強者角色,通常都承擔著家庭矛盾衝突的主要責任,而在中國式家庭中又有婆媳等其他矛盾與夫妻矛盾相互交織與激化,所以,作為矛盾衝突主要責任承擔者的丈夫,也有相當可憐的一麵,他們不得不像雙麵膠一樣,黏了這邊又要黏那邊。作為一個愛家的好女人,若你非常愛自己的老公,心疼他,就不要讓他左右為難,與老公一起處理好婆媳關係。
首先,學會站在婆婆的一麵支持她。母子之間有時候也難免產生矛盾,當自己的老公和婆婆之間有矛盾時,女人一定要充當一個調和劑,學會站在婆婆的一麵支持她,安慰她,多規勸老公。一定要讓婆婆感覺你是和她站在一起的,這樣當你和老公之間產生矛盾時,婆婆也會站在你這邊支持你。
其次,經常在婆婆麵前演出“肉麻戲”。這並不是說要你和丈夫在婆婆麵前過分親熱,恰恰相反,這可是為人媳婦最應忌諱的一點!這樣婆婆會嫉妒的,會認為你在和他搶兒子。這裏所說的“肉麻戲”,乃是指在婆婆麵前你要表現出你對丈夫的疼愛與照顧。比如,在婆婆麵前,凡事你要多搶著去做,好吃的多讓給老公吃,這樣婆婆才放心且心滿意足,知道你對自己兒子的照顧是讓人放心的。
再次,對婆婆要像對媽媽一樣。讓婆婆知道你把她當媽媽一樣對待,雖然有點不現實,但是這種感覺你一定要讓她知道和了解,唯有這樣婆婆才會像對待自己女兒一樣待你。但是謹記一點,在自己的媽媽麵前可以有小脾氣,可是在婆婆麵前一定要適度。
婆媳相處有技巧,但是人心換人心,你如何對人,別人也會如何待你,隻要自己多用心,婆婆一定能與媳婦和諧相處,讓老公告別“夾縫”。
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快樂和幸福。父母對孩子的未來無論有怎樣的期望,最終的結論都是希望孩子快樂,能夠生活幸福。因此,作為母親應該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為孩子提供快樂成長的環境,為孩子成長提供燦爛的陽光,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是一味地將自己的期許加於幼小的兒童,讓他們承擔甚至是自己當年未完成的心願。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那個讓孩子通向快樂的道路除了學習知識以外,就是內心的自由,這種自由是蒼天賦予孩子的自然機製,如果它被扭曲了,孩子就失去了幸福。
教育專家陶行知認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有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積極的引導環境,需要在父母的熱切期望和等待中來迎接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發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殺孩子的創造欲望和玩樂心態,要讓孩子自由的發展。當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以後的前途光明自然是作為母親極為開心和驕傲的事情,然而這前提必須是孩子自己願意去學習。否則,隻能適得其反,孩子學得不開心,學不好,家長還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引起了孩子的不滿。家長和孩子都不快樂,這是得不償失的。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非常重要,更主要的是他的語言、精神、氣質、思想以及為人處事的能力的提高和發展,不要一味自私地說為了孩子,愛孩子,采取一些過於積極的教育措施,請家教、報特長班,無視孩子的興趣等,這不利於孩子自由、健康、快樂的發展。素黑曾說:“愛最令人窒息的地方就是以關心之名扼殺對方的自由。”愛人之間是,親子之間也如此。
當然,這並不是說對孩子不管不問,而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相對服從”的人,而不是絕對的服從。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品德優秀的人同時又過得快樂開心,父母就要學會引領著孩子,給孩子自由交往和學習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選擇、感受。當孩子的發展道路不平坦的時候,不必抱怨,要有一種等待的心態。這樣孩子才能自由和快樂地成長。
常回家看看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女作家畢淑敏曾在《孝心無價》中這樣說。“百善孝為先。”孝順,可謂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禮儀與傳統,它也成為一個人形成良好道德的根本之源,所有好品德的養成都是從孝行開始的。自然若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他在其他方麵也會遭到別人的不信任甚至是譴責。
我國古代有一首《勸孝歌》,裏麵有“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語句直白而深刻,且也表明了孝順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孝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曆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衛公子開方仕齊,十年不歸,管仲以其不懷其親,安能愛君,不可以為相。”這裏說的是衛國的一位名叫開方的貴族,在齊國做官,十年都沒有請假回衛國。然而,管仲卻把他開除了,理由是說開方在齊國做了十年的官,從來沒有請假回去看看父母,像這樣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又怎麼會愛自己的君主呢?怎麼可以為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