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9章 悍將驕橫狼煙起(1)(2 / 3)

“為什麼……”李豫幾近瘋狂了。

“李大人擔心這可能是……可能是驃騎大將軍和觀察軍容使大人的陰謀,賺他入朝,重蹈來瑱的悲劇!”

“朕明白了!朕明白了!”李豫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朕明白了,所有的人都把朕當成了越王勾踐、漢高祖劉邦了!害怕‘雕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會發生在他們的身上。我大唐的棟梁之才,我大唐的中興功臣,朕賴以依賴的靠山!到頭來卻是一個個都在提防著朕。仆固懷恩擁兵自重,李光弼抗旨不歸,難道你們忍心大年的百年基業毀於一旦嗎?難道你們忍心看到自己昔日的努力都付諸東流嗎?我大唐能夠轉危為安,其中有多少是你們的鮮血和汗水換來的。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們竟會如此冷漠?難道朕真的成為了孤家寡人了嗎?”

“皇上!”程元振又在地上重重地叩了兩個響頭,額上的鮮血不停地滴在地上,他也顧不得擦拭,“奴才懇請皇上以江山社稷為重,保重龍體,移駕陝州,再圖勤王之事!”

“罷罷罷!”李豫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如此境地,恐怕朕隻有陷入不忠不孝的境地了!傳令各省各部,速速遷出長安,移駕陝州。傳令潼關守軍加強戒備。希望潼關能夠再次挽救我大唐於危難之中。傳旨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統帥諸道勤王之師共禦西戎,匡扶大唐!”

就在這一天,李豫便成為了大唐帝國曆史上第二個被迫倉皇離開自己國都的流亡天子。他還是值得慶幸,多虧了自己的祖父李隆基為他開創了一個先例。要不然,自己成為了大唐帝國曆史上第一位拋棄祖宗家廟而倉皇出逃的皇帝,就是世人不罵他,他自己也會覺得自己背後冰涼冰涼的。他又在默默祈禱,但願自己是唐朝曆史上最後一個出逃的皇帝,經曆了兩次逃亡之後的他太了解這種生活的痛苦了,誰又願意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承受這種痛苦呢(若是他泉下有知的話,當他看到包括自己寶貝兒子在內的幾位皇帝再次倉皇出逃之時,他是應該為自己既非第一位,又非最後一位感到慶幸,還是應該為這個被後人稱為盛世王朝的帝國竟會出現這麼多辛酸事而感到悲涼)?

可憐的長安城,繁華的六朝故都,在剛剛經曆了幾年叛軍的蹂躪還未恢複生機之時,又再次遭受吐蕃鐵蹄的踐踏,皇帝出巡了,王公貴族跑了,留下一個個平民百姓在倉皇中等待,在淒涼中顫抖,蕭瑟的秋風一陣陣刮過,每一個人都在心如刀絞的日子裏忍受著歲月的煎熬!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麵麵對的僅僅隻是朝代的盛衰更替,也許每一個人都能忍受,畢竟皇帝倒了還有天子。但是一個王朝衰而不亡,在這種你爭我奪的過程中在長安城中進進出出,演繹著一幕幕悲歡離合,讓人看多了,恐怕就會產生一種崩潰的感覺!

吐蕃傾全國之力,醞釀了八年,利用安史之亂,河隴勁卒趕赴關內的機會,步步蠶食,將大唐帝國的河隴地區蠶食殆盡,成為了大唐帝國西陲的勁敵。而此次,他又扮演了安祿山的角色,將大唐帝國的皇帝又一次趕出了長安城!將廣武王李承宏扶上龍椅,成為自己的傀儡政權。遠在成都的杜甫聽到這一消息之後,平定河南河北給他帶來的的喜悅和興奮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剩下的隻是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憂傷和悲憤: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昔日的蜀漢後主劉禪,雖為扶不起的阿鬥,但對於諸葛孔明輔政的種種作為,倒還是敬重有加;今天那些在平定叛亂過程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人,除了郭子儀單槍匹馬趕赴長安勤王之外,其餘之人又身在何處?又因何而不敢前來,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隻有李豫自己才清楚!

被封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此時才發覺自己是鬱悶之極。皇帝東巡,留下一個亂哄哄的京城擺在了世人的麵前。著急舊部之時,七十多歲的郭老令公憑借自己的聲望召集了四千多人。縱然如此,郭老令公仍然隻有苦笑的分,以這四千臨時拚湊的烏合之眾去麵對吃苦耐勞的吐蕃勁旅,其結果恐怕隻有馬革裹屍了。

各色人物也是紛紛粉末登台,就連皇室內部也在窩裏鬥。廣武王李承宏在吐蕃的保護之下當上了傀儡皇帝。就連李豫的親叔叔豐王李珙此時也是心懷鬼胎,竟對郭子儀說:“大人身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手握天下兵馬大權,廢立之事,隻在大人一句話,大人為何此時不當機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