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原是給了你很多機會去愛我(1 / 3)

回憶的結果永遠是悵惘

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

——節選自1976年12月香港《明報月刊》132期《張愛玲語錄》

那個初春的豔陽裏,愛從天而降,仿佛活佛生命裏的一束榮光,在他的馬背上跳躍著清新歡快的旋律,女子清水般的笑臉,像漣漪蕩漾在我的心湖上,那一刻,誰不想想生命永遠停留在馬背上。空曠蒼茫的草原上,馬蹄踏著春泥越跑越快,驚如小鹿般的女子把他抱得越來越緊,那一刻,呼吸停住了,世界靜止了,就像初春的泥沼,在相愛的心在裏麵越陷越深。就這樣,淪陷在彼此輕柔的擁抱之中,淪陷在彼此如春的溫暖之中,遼遠的藍天一定知道,漂浮的白雲一定知道,高唱的雄鷹一定知道,隻有彼此還不知道。可是,終究有一天他們會隨著記憶一同碎在蒼茫草原之中。

紅紅的蠟燭被風輕輕的搖曳,我們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擺上思念的鏡子。打開紅色的心結,裏麵由橘紅染成了熾烈的玫瑰色,那是濃濃思緒的延續。回憶的片段一個接一個,你的身影忽遠忽近……記憶的腦海,我們拚命尋找對方停留的痕跡。那些在遊樂園嬉戲的笑聲,那些牽手並肩走在校園的林蔭道上,那些不眠的夜晚傾聽彼此的心聲……仿佛一切近在眼前,卻再也不能真實地觸摸到對方溫暖的手指,傾聽不到耳邊溫柔的細語,淚水卻真實地從臉頰滾熱地流下了。回憶就是這樣一個東西,我們依稀聽到對方在遠方的呼喚,你飄逸的頭發夾著一個你喜愛的蝴蝶結,散發著淡淡的清香,不停的向我微笑。可是,當我們自己向對方微笑的刹那,原來看到的隻是鏡子中的自己,呆呆傻傻,一個人愣在那裏發笑。

張愛玲說:“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張愛玲對回憶的描述可謂精辟至極!都說回憶是美好的,可終究是物是人非,一個人空歡喜一場。畢竟都已經過去了,再讓回憶來觸動心弦,想起來卻也隻有傷心。

她走了,1952年7月,離開上海,那年張愛玲32歲。

隻不過是一轉眼的時光,她已是從20多歲學堂裏走出來的天才少女,曆經跌宕起伏,成了一個滿載著痛苦與喜樂、深陷與超脫的生命體。她是不幸的,她亦是幸福的,畢竟滿載了滿腔豐盈的記憶。站在船頭眺望越來越遠的上海,眺望自己將近10年流淌在這片土地上的青春,滿腦子回憶在翻滾,與胡蘭成的甚或是與桑弧的,可是表麵上她仍是平平靜靜。她終於還是明白,要走的,都會走,不用挽留;要留的,她太獨特太傳奇,不配擁有。

十年的人生轉眼拋在身後,浩浩蕩蕩的江水奔騰不息地向前流去,竟是靜得沒有一點聲音。張愛玲想向過去望,但無論怎樣地努力,隻有影影綽綽的輪廓,漫江的大霧遮住了所有回望的視線,隻留了一團迷蒙在人心中。她知道,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且不管那麼多,往前看罷了,她還是堅強地隻身一人離開了上海,走向了香港。

愛情是一個特別的東西,看著你淡淡的離去,有一種欲哭的悸動,殊不知淚水早已流盡。曾經的不死誓言,如煙花絢麗在那一萬米的高空,點亮了別人的眼睛,寂寞了內心夜的深沉。終是要走出這黑夜的,就算再退縮,就算再懦弱,我們也不該躲藏在記憶中,用回想滋潤枯萎的心靈。天亮了,你遙遠的背影,已不再是我的風景。那麼為何還要靠著點點滴滴的回憶繼續傷害自己?

當塵埃落定回首一生的感情曆程時,最美好的回憶其實不是相濡以沫白頭到老的愛情,而是人生歲月中的那段沒有理由無需後悔的戀情。愛不需要任何理由。一旦依附太多的理由,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愛的時候死心塌地,不愛的時候無需用記憶糾纏自己。

回憶糾纏出多少哀怨,歡喜,仿若停留了不可及的一瞬,便越過了萬水千山。時光會流逝,一生繁華將傾盡;春色也會謝幕,撒向落紅滿園處。淚眼望星空,心空對明月,隻剩下幽幽歎息!孤獨的思想和思想的孤獨,成就了癡戀人的模樣。

那一曲清殤,滲出了如柳葉般的淚珠,如萬條絲絛裹挾住對方,濃濃的蜜意像化開的顏料,渲染了天空,在西山山頂,開出了燦若明霞的花朵。青絲奏出的音符,使得蒼穹中的雲彩幻化出一雙雙天使的翅膀,在愛的國度裏,翩翩起舞。是否精誠所至,愛情終究會在彼岸開出前世今生的花朵?

無論是曾經曆過的愛情亦或是正在經曆的愛情,少點回憶過往總是好的。否則,你越想抓住那些美好的回憶,他們卻早已散落在天涯。越想放棄那些悲傷的回憶,他們越總是在腦海中不停翻滾著。人應該往前看,不能總是想著以前那些愉快的抑或是痛苦的東西,多點珍惜當下,讓愛情永遠活在第一時間裏才能時刻保鮮。

可是回憶總是存在的,縱使這件事情已經與己無關,千萬個不想記起的事情,但還是會浮想聯翩,除非大腦失憶。縱然沒有回憶,沒有過去又是很可怕很痛苦的事情。世界就是這麼奇妙,給你一些東西就會失去一些東西。成長的意義是增長愛的智慧和自信,不能被愛也要自愛,不記來時路,不用回憶折磨自己的心智。

回憶永遠是惆悵,美好的回憶是一輩子的紀念;痛苦的回憶是用一輩子去忘掉的,忘不掉的隻能當做是曆練自己,讓自己更加堅強。

錯過了,才會長大

重逢的情景他想過多少回了,等到真發生了,跟想的完全不一樣,說不上來的不是味兒,心裏老是恍恍惚惚的,走到衖堂裏,天地全非,又小又遠,像倒看望遠鏡一樣。

——張愛玲《十八春》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

如何去愛

可惜你

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

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

歌手劉若英的一曲《後來》,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遺憾與喟歎。對那些錯過的人和錯過的事,我們過後回望,隻能深深自責,我們一遍遍在說“如果”。可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世事難料,人生無常,生活中的事情確實超出了人們的掌控。對於錯過的,我們也隻能報以深深的遺憾。

在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能追尋到這樣的事情。

東門之楊,其葉牂牂。

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

昏以為期,明星晢晢。

在白楊樹下躑躅的人兒,究竟是男、是女,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或她)一定是早早吃罷晚飯,就喜孜孜來到城東門外赴約了。這約會在初戀者的心上,既隱秘又新奇,其間湧動著的,當然還有幾分羞澀、幾分興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和心愛的人約好了時間,其中一個早早來到等待,望著樹林,急切地徘徊,焦急的心情等待過的人相信都會了解與理解。《東門之楊》中可以看出愛情的美妙,這種就是等待帶來的美感,一種珍惜在裏邊。不過,這種感覺是暫時的,要是被等的人一直不出現,會是什麼樣子?世事也往往弄人,等待的這位從黃昏一直等到夜深人靜,從夜深人靜又等到鬥轉星移的淩晨,另一方還是沒有來,無盡的等待就轉變成了難捱,也就成了一段錯過的感情。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堅信詩中楊樹下徘徊等待的應該是個女孩子,正如張愛玲所說的 如果男女的知識程度一樣高,女人在男人麵前還是會有謙虛,因為那是女人的本質,因為女人要崇拜才快樂,男人要被崇拜才快樂。所以女人在男人麵前總是謙卑的,隻要有一點愛在,想哪女子一定是早早吃了飯,喜滋滋到城門外等著,可是到最後隻能落地失落情懷。《東門之楊》成為癡男怨女心中的一個錯過的代表。

《十八春》這個名字本身就會讓人有感慨,再聯想到小說的內容,世鈞和曼楨相愛十八年,悲歡離合,愛恨癡嗔,最終他們還是錯過了。那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傷感了多少人。現實中的十八年,有著太多太多的坎坷和漫長,但是在張愛玲的筆下,十八年的經過也許隻是幾行字,一晃而過的,不隻是時間,還有青春和等待。

愛情總是這般,猜中了初始,猜中了過程,卻猜不著結局。就如《大話西遊》中至尊寶與紫霞仙子的愛情一樣,讓人感傷。不是說好一隻牽手到白頭?結果是“不見去年人”,他已經消失在了茫茫人海裏,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誰都想與愛人有個好的結局,唐代詩人崔護錯失的愛的姑娘,徒留下一首《遊城南》詩雲:“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其實他想做《柳毅傳》中的癡情人柳毅,在遇見洞庭龍女之後,慷慨允諾,毅然受命,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恩愛到千年,而不是徒留感歎。

因錯失釀成的悲劇也不是中國獨有,在希臘神話中也有這樣的傳說。巴比倫少女桑斯比愛上了鄰家男孩的皮瑞摩斯,然而兩家有著深仇大恨,兩個人也不能相見,隻能隔著牆壁說說話。這些感動了“至美”女神阿芙羅狄蒂,所以決定幫助他們。一天,這對戀人就發現兩家牆壁上出現了一道裂縫,通過它,兩個人可以看到彼此,還可以說話親吻。於是有了機會相約親昵。他們的第一次約定好在城外的一株白色的桑樹下。等到夜晚來臨壞死後,桑斯比偷偷溜出家門,先行到了桑樹下等待,可是恰巧有一隻母獅子在那裏。獅子見到少女立馬張開大嘴,嚇得桑斯比麵紗落地,她連忙逃走,母獅並沒有追趕她,隻是用爪子撕破了紗巾。等到少年皮瑞摩斯來到,獅子也已經離開,當他看見了被玷汙的麵紗,他想一定是他的戀人出了什麼意外。絕望之中,他吻別麵紗,抽出自己的寶劍,刺入胸膛,鮮血都把白色的桑樹染成深紫色。這時候桑斯比盼望約會重返桑樹下時候發現了戀人在鮮血中掙紮,也隻能倒在皮瑞摩斯的劍上,陪他一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