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人生中,長長短短的愛情(1 / 3)

愛情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節選自張愛玲《天才夢》

她和他通過自由戀愛認識,後來“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卻沒有像童話故事那般,從此過上了快樂和幸福的生活。結婚多年,她對家庭中那“一地雞毛,誨人不倦”真是深有感觸。

丈夫在外麵時堪稱帥哥白領,西服筆挺。可回到家裏,就原形畢露。穿著短褲,經常一天都不梳頭不洗臉。每次看書寫文章時,隨意亂扔紙張,把原本整潔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

他對妻子也一肚子的不滿,總嫌她出門時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兩個人,類似的矛盾不斷發生,最終導致了婚姻的解體。

兩個原本陌生、沒有任何淵源的人,隻因情投意合,便共同構築了一個家庭的城堡,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禁錮在圍城之內,因為愛情是美好的,誰都在向往與渴望。可是,兩個人畢竟來自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背景,要長期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自然會產生許多摩擦與碰撞,就像小虱子般引起各種瘙癢與難受。

埃辟克拉斯間說過一句話:“人生不過是一座大戲台。”這句話應用於愛情中,同樣如此。隻是舞台上的愛情比生活中的愛情美好得多。因為在舞台上,愛情隻是悲劇與喜劇的素材,而現實生活中,愛情卻是活靈靈給人快樂與悲傷的,更加直接和切入身心。

張愛玲也曾說過同樣類似的話:“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張愛玲從來都不矯揉造作,雖然這句話僅僅寫於她十九歲的時候,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生命的本質。肯定生命本身的華美,卻又不得不承認人一生中所要經曆的痛苦和挫折。沒有完美的愛情,如沒有完美的生命,愛情美好卻又不斷有小小的虱子般的東西折磨你,撕咬你,盡管如此,你仍然要努力尋找美好的愛情,就像我們不能因為小小的虱子,就要死掉一樣。

愛情是美好的,當你可以成熟地處理它所帶來的問題時,享受愛情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愛在能愛和會愛的人麵前,永遠是大方呈現,給他們最美的享受。然而緣分沒有眼睛,有時候會誤打誤撞到那些不會愛的人,所以愛情成為了一種折磨。

隻要有了愛情,花兒會說話,鳥兒會唱歌,黑夜也透明。失去了愛情,心情就像是北極下的雪,夏天也寒冷。愛情給予我們雙重體驗,痛並快樂著。

愛情是美好的,在不會愛的人眼中,它卻成為了一種痛苦的體驗。失戀、分手、痛苦、糾纏、折磨,他們說“我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美國作家堂·米格爾·路易茲寫過這樣一個人,他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告訴別人,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愛。無論在什麼公共場合,對什麼聽眾演講,他的邏輯總是無可辯駁。他常說,戀人之間的愛就像吸毒者與供毒者的關係。時間久了,兩個人之前的諾言就會不見了,變成為一種控製關係。“你會看到一場控製之戰,看誰能控製對方。誰是供毒者,誰是上癮者?你會發現,幾個月後,他們在誓言中承諾的尊重不見了。你會看到漸漸地,他們心生怨恨,滋生了情緒毒素。他們相互傷害,而且傷害得越來越深,直到他們發現雙方之間已經沒有了愛。”

莎士比亞說:“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確實,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它使人們快樂也使人們難過。沒有比愛情帶給我們的快樂更具有刺激性,也同樣沒有比愛情帶給我們的痛苦更具有摧毀性的東西了。愛的喜悅永遠不會離開你,隻要你自己願意接近它。愛的痛苦也不會拋棄你,隻要你不懂得經營。

可見,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花園中的密語,也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那麼愛情到底是什麼?

給愛情下定義是困難的,也沒有必要這麼做,愛情隻是愛情,本質永遠不會變,它是華美的。學會在愛情中修行,將那些惱人的小虱子一個個拔掉,懂得愛、了解愛,學會愛就可以了。

凡人傾其一生,大抵是為了學會愛而來的,愛自己,愛別人,愛世界,愛江河,愛湖泊,愛鳥語,愛花香,愛大地,愛天空,愛一切的一切,待到生命將近了,愛的一生才結束。隻要生命在,愛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在愛中,學會舍得,放下,大度,寬容,智慧,善良,仁慈,愛從來是給我們最美的智慧,隻要我們有能力結束那些瘙癢的小虱子。

短暫的人生,愛是出口

人類天生的是愛管閑事。為什麼我們不向彼此的私生活裏偷偷的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沒有多大損失而看的人顯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悅?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節選自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

生命的消逝,是人類文明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謎,亦是我們每個人一直奮力頑抗的恐懼。《挪威森林》裏曾寫道:“當你真的麵對死亡,無論諳熟怎樣的真理,也無以解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唯有失去,我們才意識到身邊的那個人對於我們來說原來如此重要。那段膾炙人口的台詞:“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麵前 我沒有珍惜 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 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愛情永恒不變,但人生卻是短暫的。

我們都需要愛,因為若死亡是毒,那麼唯有愛是解藥。如果不願意悲傷地活著,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卻恐懼,而是敞開我們的心靈與愛的能力。

“死亡之毒的解藥是愛,不過在死亡無處不在和神通無限的角色被接受之前,在我們學會‘與死神共舞’之前,愛將繼續被看做是某種僅適合於羅曼蒂克的東西。”也就是說,隻有在你充分認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學會接受死亡之後,愛才會被你重新認識。即愛不僅僅是浪漫的東西,他有著更廣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