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也多戰爭。雖說禮儀之邦,民風淳厚,可中國曆史上的戰爭頻繁,舉世罕見——從大大小小的軍閥混戰到此起彼伏的農民戰爭,數不勝數。而在古代兵家的“三十六計”中,就有瞞天過海、無中生有、暗度陳倉、聲東擊西、偷梁換柱、假癡不癲等等謀略,充分體現了“兵行詭道”的玄機。一個“詭”字,道盡了用兵的“瞞”與“騙”。
因此,盡管常言道“巧言妄語不可聽”,“凡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盡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真君子的起碼準則,可流傳甚廣的《增廣賢文》中仍然有“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的警世之論。說到那些因為輕信謊言而破財甚至破產、失身甚至喪命的人們,如果不是腦子裏少了一根弦,則恐怕常常是因為貪心之故吧!
太多的謊言使人與人之間不能不多了戒心與猜忌,於是才有了“人心惟危”、“世道險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中國之君子明乎禮儀而陋於知人心”這樣的感慨。
太多的謊言也使人們見怪不怪,像王朔那樣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插科打諢、調侃一切的風氣,也一直流行於民間。“王朔熱”在當代的流行,既折射出世人的機智,也表現了人們的無奈吧。
再看廢話。除了謊言,我們的生活中也充滿廢話。這又表明了什麼?
一方麵,人們需要廢話作為生活的潤滑劑。據說有心理學家作過統計,說的話90%以上是廢話的人,會有快樂感;而低於50%廢話的人,快樂感則不足。見麵就問“吃了嗎”固然是饑荒歲月留下的問候記憶,也和“今天天氣哈哈哈”一樣僅僅是一句熟人間常見的寒暄。戀人之間打情罵俏,常常重複的也是那些“我好還是不好”、“你愛還是不愛”的傻話。酒桌上一邊謙讓、一邊鬥酒,開口閉口都是“先幹為敬”、“舍命陪君子”之類的套話,隻為營造熱鬧氣氛。親友之間彼此問候,也常常離不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求的隻是闔府平安。至於這些年閨蜜之間“煲電話粥”的時尚,則更能體現出一腔廢話中充滿了無微不至的關心。生活需要這一類廢話,去密切人際關係、增進親情友情。
還有一種廢話則別有機心——官場上彙報工作前說上一大堆言不由衷的廢話(諸如在什麼什麼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級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在全體同誌的共同努力下……之類),已是大家心照不宣、共同遵守的“潛規則”,不說就有“不懂規矩”之嫌。廢話,再加上那些“把成績說夠”的浮誇謊言,成為許多工作報告的主要內容。而當那些廢話、套話已經成為大眾的笑料時,那些官員們是不是也心知肚明?他們不是不知道現實問題的嚴峻,但他們深深懂得:必須多說廢話、讓領導高興,才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才是為官之道的根本。因此,盡管偶爾也會興起一陣“開短會、說短話”、“少說空話,多幹實事”的新風,卻終於克服不了長期形成的官場積弊。那些因為充斥著廢話而無比沉悶的會議,那些因為充斥著謊言與廢話而用過就扔的文件,實在是巨大的時間與資源浪費。就這樣,老調子隻好一年一年地唱下去,自欺欺人地傳下去。我注意到不少熟諳此道的官員一下台就敢說真話、敢罵上司了。官位使人異化,官員的雙麵人格,於此可見一斑。而一旦出了事,躲不過去了,麵對上司或者記者的追問,隻好以“具體情況還不清楚”、“無可奉告”去搪塞、去敷衍,那些套話也成了貽笑大方的遮羞布。
廢話多了,實話就少了。廢話是生活的調味品,卻也是政治的麻醉劑。
杜絕那些坑人的謊言與廢話,談何容易!
責任編輯 吳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