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聽聞杜月笙要出去闖蕩一番,心中傷心萬分,自知留不住,便夜裏去求鄰居,給杜月笙寫了一封在鴻元盛當學徒的推薦信。
杜月笙手裏沒有銅鈿,又不好向舅父朱陽聲索要路費,靈機一動,想到自己還有一間半老宅,打算和堂嫂商量賣掉老宅當路費,堂嫂一聽,這還得了,老宅是祖宗傳下來的,是萬萬不能賣的。於是趕緊去通知杜月笙的表姑父和舅父。最後在表姑父萬春發和舅父朱陽聲“動之以情,曉之以禮的”勸說下,在杜月笙發出一聲聲殺豬般的嚎叫下,杜月笙打消了賣祖房的念頭。
幾天後,年邁不堪的外婆顫顫巍巍的來到八字堍,用一隻手握住拐杖,另一隻手打開一塊舊布,將裏麵的幾個銅板塞在杜月笙懷中,“記住,外麵不比家裏,遇到什麼事體,腦袋靈光點,曉得不?”杜月笙淚流滿麵,點點頭,鼻涕吹成一個泡泡,“嗯,這個我曉得,你會去吧,外麵風大!”外婆泣不成聲,“船馬上就要開了,快去吧!”杜月笙踏上甲板,像鐵丁一樣,一動不動。多年以後杜月笙回憶在船上的心情時,“有點莫名其妙的的興奮,畢竟高橋鎮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有去過上海,自己馬上就能在上海,有點激動和期待。”
上海本來是一個小漁鎮,貧窮落後,鳥不拉屎。在清朝前期,聞所未聞。清朝自康乾盛世以後,不思進取,自稱為萬朝來拜的天國,實行閉關鎖國,國力日漸衰弱。西方國家經過資本主義革命後,勢頭強勁,生產力翻幾倍,本國消化不了這麼多的商品,於是把矛頭鎖向了中國,打算把中國作為商品的傾銷地。上海與浙江,蘇州相臨,靠近東海,在中國承上啟下,黃浦江水深灘廣,比較適合創建碼頭,作為大型輪船聚集地,因此它後來便成了“東方巴黎”。
待到1902年,上海已經初顯規模,在法租界和華界的交彙處,十六鋪碼頭附近,商鋪,貨棧,客棧,應有盡有,在海上淺灘上停泊著太古,怡合,招商,寧江等中外輪船。岸上人來人往,摩肩擦背,車水馬龍,絡繹不絕。道路兩旁,各色各樣的地攤讓人眼花繚亂,“算命的半仙,賣虎膽大力丸的野中醫,兜賣糖葫蘆的老漢,捏做泥人的藝人。”在各巷子的裏麵,是藏汙納垢的地方,煙花間(下等ji院)土行(販賣大煙的商行)燕子窩(供煙民抽食的大煙館)在此安家落戶。
有了這些罪惡的行當,罪惡的人便風起雲湧的朝這裏會聚,流氓白相人,(白相人,指的是整天遊手好閑的不務正夜的人,一般這類人都有一定家傳薄業,按其金錢來源,可分成三類,家裏富裕的稱為小開,靠女人過活的,稱為狼狗,在街上混吃混喝的叫紮狸,他與穿短袖的流氓不可畫等號)騷妹寡婦,野官小吏,騙子人蛇(人蛇是指偷渡者,在什麼時侯偷渡都是違法的,偷渡者怕被人發現,身體像蛇一樣藏在甲板裏,隻露一頭出來,所以偷渡者的黑話稱為人蛇),沒有媽媽單幹的娼女(娼女不是ji女,不可同語而言,ji女比娼女高一級,平常說的ji女是不正確的口語習慣,妓是指有一定特長的風塵女子,不一定靠肉體賺錢,例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三國演義》中的貂蟬,還有民國的小鳳仙,就是妓中的姣姣者,娼是低等風塵女子,他們一般都是靠肉體賺錢過活,ji院為什麼存在?在舊時因為男尊女卑,女子被人看不起,男子可以一人娶多妻,造成嚴重的男多女少現象,很多貧苦人娶不到老婆,統治者考慮大多數人貧苦人的生理需要,ji院才逐漸存活並壯大)。
剛下船的杜月笙就像一個土鱉,一切對於他來說都是陌生驚奇的,杜月笙看著波譎雲詭的上海縣,心中充滿了好奇,扭過頭,眼神一驚,他死死的盯著一家商鋪用來打廣告的霓虹燈牌,“什麼這是?這麼亮?”
沒有人理會這個鄉巴佬,杜月笙呆呆的看了一會,想去摸摸,但害怕霓虹燈像老家裏的蠟燭一樣燒人。
他忽然想到自己還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慌忙中,他找到了鴻元盛水果店,將外婆托人寫的推薦信,遞給老板。老板看他雖然瘦瘦弱弱,但模樣清秀也算清秀,店裏平時也缺人手,又不好折推薦人的麵,就就杜月笙在店裏當個學徒。
學徒沒有工資,每個月領兩塊剃頭,洗澡錢。杜月笙剛去到店裏,加上又是鄉下來的癟三,十六鋪碼頭不熟悉,跑街這種有油水可撈的工作輪不著他幹,他老老實實的店裏打雜。每天幫老板端茶倒水,刷馬桶,涮尿壺,用雞毛毯子打掃衛生。
當然杜月笙在店裏不光要照顧老板,老板娘,還得巴結同門師兄,不然容易穿小鞋,關鍵杜月笙是想從師兄身上學點東西才是杜月笙目的重點。杜月笙是聰明人,在杜月笙“良好表現下”,眾師兄一致認為杜月笙是一個“可造之才”。並有意識提攜提攜自己這個小弟。因此,杜月笙雖然剛到鴻元盛,但很快便和眾師兄打成一片。
杜月笙在打雜崗位沒有幹多久,就被老板調到外麵跑街,開始了杜月笙吃喝嫖賭兩檔子營生,說起老板為何調杜月笙跑街?是怕後院起火,燒著自己的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