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下我國產融結合的若幹思考(2 / 2)

其次,健全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為產融結合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國資本市場由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發展成為由主板(含中小板)、創業板(俗稱二板)和全國性場外市場(俗稱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以及證券公司主導的櫃台市場共同組成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進一步完善這一體係,將有利於滿足不同融資主體的多元化資本需求;有利於通過市場化的準入和退出機製,促進上市公司提高發展質量;有利於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穩定金融市場,為探索新的產融結合模式提供發展空間。

股票發行注冊之呼之欲出,預示著監管內容與方式的變革與完善;而且注冊製改革將大大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過高而製約發展的境況;同時還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這使得在更深更廣的範圍內實現產融結合成為可能。

最後,探索新的產融結合模式,實現經濟波動環境下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轉入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市場波動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將成為常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產生或引發的深層次的體製或機製問題,也無法通過一蹴而就的改革或調整來解決。金融體係和服務模式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改變,探索能夠支持產業優化升級的新的產融結合模式勢在必行。

金融體係要努力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將廣大中小企業以及個人客戶的融資需求作為關注的重點,充分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助推實體產業調整結構、促進資源依賴型產業的優化升級。

傳統金融產業要借鑒互聯網金融產品,如支付寶、餘額寶、天使基金、PE創投等發展的成功經驗,努力實現更加市場化、更加網絡化的發展模式。整合主體金融產業與新型金融產業的合力,提升金融體係服務質量,提高風險防範和控製的能力。尤其是隨著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資本會流向金融體係,這要求金融資本運作不僅融通經濟發展,還要維護社會穩定。

今後經濟發展模式會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從出口、投資驅動轉向內需驅動為主。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目標將從追求GDP轉向追求GNP,從大力發展製造業轉向以創新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在這種前景下,要從國家金融戰略的高度來理解產融結合在更廣闊的領域的延伸和推廣;企業層麵更需要抓住資本市場活力勃發的時機,練好資本運營的內功,使得自身的發展與整個市場和產業相匹配,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融結合的本質與資本不斷追求價值增殖的本質是一致的。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模式創新、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帶動我國經濟屹立於新經濟發展的潮頭。

參考文獻:

[1]馬國川.青木昌彥:中國經濟“新階段”[J].財經,2015(1).

[2]陳啟清.正確理解和適應新常態[J].中國國情國力,2014(10).

[3]孟慶軒.從產融結合到產融雙驅:企業的資本化擴張模式[J].國際經貿探索,2011(1).

[4]王少立.發達國家產融結合模式變遷及啟示[J].商業時代,2008(27).

作者簡介:臧玉榮(1971.1- ),博士,金融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