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劍走偏鋒的鄔師爺(2 / 3)

雍正將隆科多罷官處置,是雍正四年(1726)十月發生的事,第二年七月,田文鏡就晉升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雍正六年十月,雍正又把山東劃歸田文鏡領導,讓他出任河南山東兩省總督。雍正七年,田文鏡再加太子太保,第二年又兼北河總督。雍正十年十一月,田文鏡以久病解任,不久去世。所以史書上稱:自鄔先生替田文鏡上了這道奏折後,雍正對田文鏡就“寵遇日隆”了,鄔先生自然也聲名遠播。

鄔先生雖然幫助田文鏡成了名督撫,但後來他們之間還是產生了矛盾,主要是田文鏡有些居功自傲,對鄔先生不再言聽計從。鄔先生哪能咽下這口氣?有一次兩人意見小有不合,鄔先生便甩手走人。自此以後,田文鏡再向雍正奏事,不僅總不如意,還多次受到雍正嚴厲批評。田文鏡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離不開鄔先生,隻好派人多方尋找並卑辭厚禮請他回來。結果鄔先生大擺架子,說:回去可以,但必須滿足我的一切條件。田文鏡問他什麼條件?鄔先生說:千裏求官隻為錢,何況我們做師爺的,沒有政治前途,隻能以收入多少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您以後每天要給我發五十兩白銀的工資,我才肯來上班。田文鏡一聽不是難事,就全部依他。鄔先生回到河南督撫衙門後,卻不肯住在單位上,而是每天上午八點來,下午六點走,多一分鍾都不肯待。這還罷了,更絕的是,鄔先生來了後,如果看到辦公桌上放了用紅紙包著的五十兩銀子,他就動筆寫材料,哪天沒有看到銀子,他就拂袖而去。田文鏡已經領教過他的臭脾氣,哪敢再怠慢,就特別叮囑賬房先生,千萬別忘了按日給鄔先生發餉。事情還真有這麼神奇:從此以後,雍正對田文鏡報上去的文件材料,果然件件中意,事事喜歡。雍正早就知道田文鏡幕中有個師爺鄔先生,有時就在他的請安折上批寫道:“朕安,鄔先生安否?”鄔先生的名氣就有這麼大,連雍正皇帝都如此抬舉他。

鄔先生雖然是個厲害角色並且很有錢,卻無妻無子,是個老光棍。他奉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原則,把每天賺來的錢都消費光,是真正的“日光族”。這麼多錢怎麼開銷呢?具體賬單是:大部分施舍給窮人,少量用於日常生活,再有餘錢,就下館子,包戲子,逛窯子,反正不留一分錢過夜,過得十分灑脫。田文鏡去世後,各地督撫紛紛以重金聘請鄔先生,可這位鄔先生卻玩起了失蹤,再也見不到他的人影兒。後來有人偶然在北京看見他,才知道他已經入宮替雍正皇帝辦事了。

鄔先生的故事雖然流傳很廣、影響極大,卻隻見於李嶽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鏡之幕客》和《清稗類鈔·幕僚類》等野史筆記,不見於官方文獻。清代有諺語說:“無幕不成衙。”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官署如果沒有幕友,就不成其為衙門;或說這個衙門如果沒有好的秘書,它的功能的正常發揮就必須大打折扣。正因為如此,晚清名臣郭嵩燾才會發出如此感言:“漢、唐以來,雖號為君主,然權力實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漢與宰相、外戚共天下,東漢與太監、名士共天下,唐與後妃、藩鎮共天下,北宋與奸臣共天下,南宋與外國共天下,元與奸臣、番僧共天下,明與宰相、太監共天下,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耳。”(《清稗類鈔·胥役類》)郭嵩燾所說的“胥吏”,實際上就是師爺,由此可見師爺在清代政治中占據著何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