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生活
一提起馮玉祥,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曆史人物,而且一生極富傳奇色彩。是好是歹,是忠是奸,是功是罪,棺雖蓋而論未定。就算到今天,學者們對他的評價仍舊毀譽參半。但是馮玉祥十二歲從軍,由清末的一個普通淮軍小兵,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成為民國的陸軍上將,一度左右國家命運的人物,完全是靠自己不懈的奮鬥,僅此一點,足矣讓人肅然起敬。
軍人的崛起離不開部隊,馮玉祥也不例外。他的隊伍最鼎盛時期曾達到過近五十萬人,俾睨群雄,傲視天下,支撐這支隊伍的骨幹就是陸軍第十六混成旅。這是馮氏起家的原始資本,從1914年任職,到1921年擴編為陸軍第十一師,他當了七年的旅長,培養出所謂的“五虎上將”、“十三太保”等一大批傑出戰將、猛將。鹿鍾麟、宋哲元、李鳴鍾、孫良誠、孫連仲、韓複榘、石友三、吉鴻昌、張自忠、馮治安、佟麟閣、劉汝明等等等等,哪個不是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盡管最後的歸宿不同,但是都出自同一個大家庭——第十六混成旅。
所以談馮玉祥就不能不說十六混成旅。
馮玉祥,原名馮基善,字煥章。祖籍安徽巢湖人。其父馮秀文,後更名有茂,字毓亭,年輕時當泥瓦匠,後來因為太平天國起義,戰火延及家鄉,舉家逃難。馮有茂為人慷慨俠義,在逃難的途中還不斷幫助別人,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有一次他帶著母親、妹妹走到一條河邊,後麵有亂兵追來,前麵有河而又無船可渡。他找得一個大木盆,讓母妹二人坐在盆裏,而自己則鳧水推盆過河。渡到彼岸之後,忽聞後邊岸上有兩個十七、八歲的女子呼救聲,這也是被亂兵追迫而逃難的。
他救人心切,鳧水推盆回去,照樣送她倆安然渡河。那兩女子以無家可歸,同行又不方便,且為報德酬恩起見,於是向其母獻身願同為媳婦。馮有茂卻堅持不肯,說道:“救人於患難,是自己的本分,乘危而取利是不義的行為。”恰巧次日在路上,遇見兩女的父母,遂將二人交還。由是他乃有“俠士”之稱。
後來全家逃到一個偏僻村落的破廟裏,暫時安頓下來。馮有茂到一家張姓地主家做傭工,沒想到卻因此改變了馮家幾代人的命運。
張家有兩個兒子,老主人渴望他們獲得功名,支持門第,但少爺們念書不行,於是改學武,請了一位武術教師在家,教少爺們些石頭弓箭刀槍一類的課程。兩位少爺卻和一般的闊少沒有兩樣,一切紈絝子弟的習氣無不應有盡有。穿的綾羅綢緞,吃的離不了雞鴨魚肉,早晨老不起床,叫一聲,哼哼大半天沒有動靜。
馮有茂生性勇武,酷好武藝,看見小主人放著這樣好的教師在家,不知努力上進,心裏著實惋惜,於是不時在那教師跟前討教幾套,空閑的時候就搬石子,耍弓箭,獨自苦學潛修。教師看見馮有茂窮苦而有誌氣,功夫也很有根底,心裏喜歡,加倍盡心指教。這樣練習了一個時期,馮有茂的技術已經大有可觀。考期到了。馮有茂奉命擔著行李送小主人去應考,自己也報了名。進了試場,兩個闊少名落孫山,而馮有茂卻意外的考中了武秀才。
有了小小的功名,為改變生活,馮有茂毅然從軍,投到淮軍“銘字營”劉銘傳的部隊裏。有茂這個名字就是投軍後改的。那時候戰亂頻仍,江淮一帶被太平軍、撚軍鬧得天翻地覆,天天都有仗打。馮有茂武功好,作戰也勇敢,後來升為哨長(相當於現在的排長)。太平軍、撚軍被次第剿滅,馮有茂又隨軍遠征新疆,經曆了千辛萬苦。
從新疆回來,銘字營駐防山東濟寧,馮有茂從當地娶妻遊氏,翌年生長子基道。
光緒初年,銘軍駐直隸。當時,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太平軍及稔軍戰事先後平靖,擬在瀕海各地屯墾,乃令所部將士家屬移居駐防各地附近之村鎮。馮有茂遂舉家遷居天津附近青縣之興集鎮。馮玉祥即誕生於此。光緒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夏曆)(陽曆一八八二),馮有茂本應赴江南鄉試考武舉人的,但因軍職羈身,不能如願南下,而第二個兒子適於此時出世,所以他就為他取乳名曰「科寶」,用作科舉寶貴的紀念。其實,如果他在九泉有知,應當覺得這個兒子之產生,比當時入場中式舉人更為喜慶得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