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崢嶸漸露讚男人(1)(2 / 3)

這些朋友敞開心靈接納悲傷,也接納了愛。他們了解芮秋的層麵,是她的父母以往很少接觸到的。隨著敞開接納,他們愈來愈不會因於隔離親子或相愛之人的“相”。反而,已讓人心念灼燒的悲傷輕緩沉入內心。悲傷的時候,隔離的痛苦起初是在心念裏——想念離去的人、幻想、對話、回憶,依然著相的關係狂燒心念。這是以母親對子女、丈夫對妻子、肉身的方式被體驗。但到最後,悲傷進入心靈,個人不再以分別的肉身被體驗,而是以最初結合雙方的本質連係被體驗,這時隻剩下愛。曾經隔離兩人的“他”、“我”之深淵溶蝕了。兩人合而為一,超越了相,超越了各自原先的意念和模式。看破了相的心靈易受傷害,憐憫的深刻誨諭於是昭顯。

幾年前在一個死亡工作坊中,有位在一所西部大學教授心理學的教授提到,他曾收集十五個回溯生命的催眠案倒。一位與會者說,他願意接受這項催眠,體會一下回溯的過程。這位先生來自奧勒岡州,是個激流筏夫。身材粗壯,大約六英尺五英寸高,兩百四十磅重,滿臉紅胡子,他是個溫和的人。他小心翼翼躺到長沙發上,許多與會者都圍攏過來。心理學教授很快為筏夫催眠,引他回到童年記憶。他的六生日派對、他第一天上小學、他的嬰兒期。而後越過這一世,進入前世。筏夫進入前世的12歲時,教授問他生活如何,筏夫變得非常驚恐,說:“我迷路了,我們統統迷路了。怎麼辦?我好害怕!”教授安撫筏夫不會有事;叫他放鬆,放開它。教授引筏夫走出痛苦的時刻,進入另一個前世。這一世的12歲期間,他非常快樂,跟父親住在德國北部的森林。他的父親是個伐木工,他當助手,非常欽佩父親。他說13歲、14歲、15歲時,在浩瀚森林中堆木材,偶爾跟著父親進城交換生活必需品。過了片刻,教授要他用母語繼續說。與會的一位德州語言學家說,他講的是一種古老的日爾曼——荷蘭方言。她能翻譯大部分他說的話。他語氣驚慌地說出一種意外,一棵樹倒下,壓死了父親。他啜泣起來,哭得連沙發都顫動。他的臉泛紅,兩眼腫起,淚水順腮而下,沾濕了胡子。他的身體因悲傷而抽搐。“哦,爸爸死了,我爸爸,我爸爸!”這個18歲的男孩顯然正經曆極大的失落,教授繼續引他經過那一世。20歲,他接手父親的事業。然而,一提及父親他就表現出極大的悲傷。22、23歲,他已安定過著曾與父親共有的生活,是個伐木工,偶爾進城賣木材抽象取生活必需品。27歲,他到鄰村送木材認識了一名女子。談起這位新朋友他口氣十分興奮,他開始追求她。顯然他的個性非常害羞,追求了三年。他敘述了這段期間一些相當正式的會麵情形之後,教授問:“你吻過她了嗎?”他紅著臉說:“啊,沒有!”他32歲與女子結婚。過了幾年幸福的婚姻生活之後,他的妻子死了。他悲慟極了,再度哭得沙發震動,胡子沾滿淚水。教授慢慢引他回來現今,筏夫坐起身子,紅腫的眼睛四下看盾圍在旁邊神情悼慰的與會者,完全不記得剛才的事。他一世又一世承荷的無名悲傷,深深撼動了房間裏的每一個人。我們都體會到,各自似乎都承荷著這樣的悲痛。我們與生俱有這種悲傷,這種無名的心頭重擔,甚至孩提時期就會納悶:“我為什麼來到人世?為什麼有時候活著是那麼痛苦?”有多少人以為內心的痛苦是來自今生的創傷而尋求心理協助,想發現不可能發現的事件?有多少人感覺到存在本身的無名悲傷?我們所謂的悲傷,有多少是對以往失落的一種體驗?我們如何讓這種悲傷成為生命的驅策力?我們如何接觸那深切的痛苦,那對生命本身的恐懼,那種對自己深入體驗世事之能力的懷疑——因為我們太害怕失去和改變?自然地站著或放鬆地坐著,用拇指探索胸口那塊壓力最明顯的敏感部位。讓注意力移到心口、胸口。就這麼感覺胸骨下的那個部位。你可能會感覺到一些沉重,一種似乎阻礙了胸骨下那片開闊處的稠密感。有些人的那個部位有一種明顯的疼痛,一種出自失去和恐懼的痛苦。別想它,感覺它。有沒有一種對生命的感傷?別製造它,隻接受所感覺到的東西。一種可能打從有記憶起就在那兒的無名疼痛。假如你是為人父母者,那麼,那個部位知道終有一天你會目睹子女的死亡,或他們目睹你的死亡。無法避免的失去。那是為此刻成千上萬瀕臨餓死的人們而疼痛,為無數抱著瀕臨餓死的嬰兒、哺著幹枯奶水的母親而疼痛。觀想心靈的執著。那保衛著感情的厚殼盔甲。開始擠壓這個敏感部位,感覺那兒的不舒服、痛苦。用姆指輕柔但堅決地按入這個部位,調整感覺的強度。感覺心靈內的痛苦。吸氣進入它。讓姆指強行進入那塊保護著失去和悲傷的盔甲。集中注意力,像光點一般貫注在痛苦的核心。深入,試圖保護心靈。保持穩定的壓力,感覺胸口隱藏的苦楚、失去、恐懼、不安、自疑。進入感情。讓它浮現。允許痛苦進入心靈,允許它與任何反抗力接觸,允許心靈完全脆弱。讓痛楚敞開。別怕它,別推開它。接受捆鎖在那兒的最深悲傷。孤立。對生死完全缺乏控製力。對未知的恐懼,失去愛的痛苦。每個人心中都有太多悲傷。敞開來接受它。莫批判它,隻去體會它。為必然會失去每一個你所愛的人而哀傷。為被扔入一個充滿痛苦的世界而憤怒。配偶之死、父母之死、子女之死。讓自己單純感受這些。莫加油添醋,也別推拒它。去看我們時時刻刻背負的東西。將它引入化解執念的柔軟覺性裏。讓自己在眾苦之中完全出生。放開,進入痛苦,吸氣進入它。讓執著已久的悲傷溶化。讓心靈敞開,進入這一刻。讓覺性鑽入你的生命核心。把痛苦當作一條隧道,通過這隧道,進入心靈,進入一個溫暖而關懷的宇宙。感受心靈擴張成一片遼闊空間。痛苦飄浮在那兒,恐懼和失去懸滯在憐憫的空間裏。吸氣進入心靈痛苦的核心。放開它,讓心靈敞開,越過它的渴望和悲傷。現在,拿開手,交疊放在腿上。感覺胸口殘餘的敏感,仿佛它是通往心靈的孔道,吸氣進入那片溫暖和愛。呼吸進出心靈。輕輕吸氣進入心靈。在這個冥想中,顯露了敞開心靈的觸點。呼吸進出心靈的核心,仿佛有一個孔道直接通向它。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接觸到內在的憐憫。隨著每一次呼吸,吸人事物的完滿,吐出阻梗心靈體驗完滿的障礙物。持續與心靈核心的感覺同在,感覺心靈溶化。有些人做深入的冥想,穿入心念,感受超乎自以為就是的那個人,超越自己有限的人格,甚至超越這副肉身。他們發現原先未認知的執著、原始的恐懼。但是很少有人去過這條路。許多人在悲傷的時刻獲得了同樣的領悟,在他們深陷於自己的感情之際,明白這根本不是失去子女或愛者的悲傷,這是失去感本身。他們想像不到竟能如此深入觸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