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伯來語裏,“亞當”原本的意思不是“男人”,而是“人”,而在古希臘語裏,“亞當”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強硬,未婚”。這樣看來,亞當回歸天堂的道路比他和夏娃估計得要漫長得多。
□男人秘密越多心理負擔越重
走進男人的秘密花園,目的並不在於揭開男人的瘡疤,然後加以恥笑;而是期盼兩性的關係有建設性的發展。在從事心理谘詢的經驗中,我發現成長團體的參與和尋求谘詢的當事人中,女人占了絕大多數。而男人是問題比較少呢?還是放不下身份,承認自己有所不足?男人可能比女人,更需要走進自己的秘密花園中,去多了解自己內心的世界和需要。
“秘密”都是具有“重量”的。心中秘密越多的人,便是心頭重擔越沉重的人。解除了重擔的桎梏,生命才能開展,才能成熟。
發展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的發展與他生理上的成熟以及所處的環境狀況,密切相關。成年人的性格便是依據他生理上發展的情形,以及早期所生活的環境及經驗而形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和經驗中的創傷,都會是一個人衝突和焦慮的來源。不過,相同的缺陷和經驗,卻不必然都有相同的結論。同樣在孤兒院中成長的2個孩子,一個也許始終想尋找失去的母愛,而且缺乏安全感,而呈現出“驕子型”的特質。另一個可能非常堅強獨立,力爭上遊,而有較熟的性格發展。
心中的基本焦慮,往往是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未完成的“生命任務”。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8階段中,強調每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未完成,則會產生心理上的危機。當生命進入下一階段時,這個危機也並不會自動消失,反而影響下一個任務的達成。因此,每一個階段,對於主要任務而言,便是一個關鍵期。
舉例而言,由0到1歲的階段,其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起信任感。如果嬰兒啼哭時,無人理睬,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便會感到不安全,對於負責照顧他的人,會感到不信任。他的這個階段任務便沒有完成。
在“五子棋”盤上的這些男人類型,他們的基本焦慮,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看,可能都是和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未完成的任務有關。這些未完的工作,有些再經過社會對男人角色的期望而被強化,使得焦慮感更加深。再以“驕子型”性格為例,他們需求保護、害怕被遺棄的焦慮感,與社會對於男人角色的期望,相去甚遠。社會對這類型的男人賦予較低的評價。如此,“驕子”們心中的自卑感就被增強更覺得自己是個無依無靠,一無是處的人。
從發展上來看焦慮的根源,可以減少耗費在黑暗中摸索的時間和精力,也可以較清楚地知道自己成長的方向與目標。各種類型的男人,在發展過程中,都帶著未完成的“任務”。由於現代的文化與環境,對於其中有些類型,有較大的寬容度,會使得成長目標的追求顯得可有可無。這種現象不論是對個人或社會而言,自然都是負麵的。個人的成長機會被剝奪;而刻板的角色印象,更難突破。“天子”與“夫子型”的男人,便是屬於這種社會接受度比較高的類型。
“天子型”的生命形態是主張“我全對,你聽我的就好”。他們表現出高度的權力欲和成就動機。這種表現正配合我們的社會對於男人的要求。即使他們太過霸道或不去尊重別人,也不被認為是嚴重的性格缺陷。“天子型”的男人,在這種“保護傘”之下,往往並不認為自己有改變的必要,因為他們篤信“男子漢、大丈夫,便該如此”。在缺少成長動機的狀況下,他們是很難改變的。“天子型”的男人,是男人群中,最硬的石頭之一,他們是“全能”的。
另一塊大硬石頭,就是“夫子型”的男人。他們是喜歡思考的知識分子。他們也是處於社會“保護傘”下的一群。他們的主張是“我即使不算全對,如果不聽我的,你就全錯了”。
“夫子型”的男人,也許不至於像“天子”們那樣,以外顯的威勢淩駕別人之上,不過,他們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們自有一套邏輯、公式或定理,一套在別人頭上,就要他心服口服,甘拜下風。
在我們的社會中,“天子”和“夫子型”的男人,都是頗有女人緣的。就像“奉獻的樹”和“糜薯小姐”型的女人,很具有男人緣一樣。至於其他類型的男人,則“命”就要比較苦一點了。其中最苦的,大概就是“驕子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