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就是這樣,會議的重要程度與效率總是和參會人數成反比。五人每一句話,就決定了整個事情的發展。李明與美子剛出來就碰到了從******出來的五人,五人請皇上側一步說話,就將他們的意見奏明了皇上。李明聽完隻問了一句諸位都是這個意見?在得到肯定回複後點了點頭認可了這個行動。這本來就是早有準備的計劃,隻是沒想到會發生在這個時候,所以隻能事急從權,讓唐馮二人去了。
日本對********戰略而言很重要但卻不急,必竟明治的兒子嘉仁還活著。所以即使這次行動效果不佳,那又有什麼關係,東北亞可是中國的絕對勢力範圍,以後還有的是機會。但眼前有一件不太重要卻很著急的事情急需處理,那就是年至七十的琉球王尚泰親自北京麵聖,請求上國皇帝能將皇五子李翼過繼至琉球王室以繼承琉球王位。
尚泰自從七年前因妃子意外滑倒而流產之後,就絕了自己再生一個孩子的想法。如今年歲以高可琉球王室後繼無人就成了尚泰的心病。琉球可在受傳統中華文明影響下的地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在琉球也是主流思想。除了承孝以香火不滅外,還有政治上的靠量。
別看琉球國小,但也是有派係的,這還是自三山時代遺留下來的。元朝末年,原來統一的琉球分裂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公元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誌滅了其他兩國,定都首裏城,再次建立起統一的琉球王國。山北和山南原王族退下王位後依然成為琉球國兩大勢力。如今中山王族凋零了,琉球王無後,在琉球又不能沒有王的情況下,山北和山南兩大族有就爭奪琉球王位的意思了,如今兩族正在北京進行努力的公關。尚泰年紀大了,又被日本人關了近十年,早就沒有了雄心壯誌,他一心隻為琉球人謀取福利,讓琉球人過的更好。他自認為自己能夠公平的對待每一個琉球人,但他不認為山南山北這兩族也能做到。即使到時是由中國指定兩族中其中一族繼承王位,另一族必然心懷怨恨,兩族兩爭之下的琉球人也必然深受其害。右左無策之下的尚泰在與中國駐琉球年青的領事長王寵惠在一次閑聊中提到這個問題,當時也把王寵惠給問倒了。
作為宗主國的中國在幾千年曆史中,幾乎沒有幹預藩屬國國政的先例,但琉球兩派相爭的局勢卻讓中國不得不進行直接幹預。不然一但被洋人勢力滲透和幹預,等於中國東部海上屏障盡失。所以王寵惠抓耳撓腮之後出一個主意:如果皇後這次能誕下皇子,不如過繼到琉球王室,那麼中山王族也不至於香火斷絕。尚泰當時沒有反應,但他卻記在了心裏。所以當七月皇後誕下皇五子李翼之時,尚泰便親赴北京求恩典。
對於琉球王請將皇五子過繼琉球王室的請求,滿朝大臣們樂不可支。在內部會議中,海軍總司令吳德仁就曾笑道:“琉球本來就是中國打下來的,給他逍遙了十年還知道送回來,這老頭還是很識趣的嘛。”其實李明也很心動,但此舉卻遭到了皇後楊棗兒的堅決反對:我堂堂中華帝國的親王憑什麼要就藩於藩邦之地!楊棗兒想的很清楚,即使將來翼兒僅能在中原分封一縣之地,也比琉球那荒蠻之地要強的多不是。
“你可能不知道,朕與大臣們達成一個協議,上至親王下至公侯,從今往後中國本土之內不再分封。樂兒與然兒不同,也就是說以後王公貴族隻有爵位沒有封地。樂兒是繼承他外公劄薩克多羅劄薩克圖郡王的爵位,當時是為了北進計劃爭取蒙古人支持而定的。然兒的東瀛王也是為了配合偷天換日計劃而設立的。當然為視恩寵,可以拿些邊陲荒蕪之地或是空無一人的海島分封於個人,但也僅限於此。即便如此,爵位隔代降爵的規定也是死的,百年之後翼兒的子孫終被除爵之時封地也是要收回的,自然也將全部化為普通百姓。但承繼琉球王位則不同,琉球王可不是中原的王位,不受隔代降爵的影響,隻要不造反,翼兒嫡係一脈就將是永遠的琉球王,這不比親王的爵位來的更好嗎?”
“沒有封地就沒有,我又不是養不起!不行。”
“這是養不養的起的問題。再說尚泰這把年紀了能活幾年,就算他能活一百年又能怎樣?到時我說一句孩子太小需要接到京城撫養,他敢有意見?”
“他是我兒子,憑什麼給別人,還要姓人家的姓。要給你找兩個妹妹再給你生個兒子,我兒子不給!”楊棗兒入宮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直接頂裝李明。
李明也被說的兩下為難,必竟棗兒是當娘的,她的意見也不能完全不管。最後李明抓抓腦袋說道:“跟你實說了,琉球是扼守東海的門戶,中國的東海大門豈能置於他人之手?咱們一直都打算直接吞並掉琉球,但出於維護仁義大國的臉麵沒有機會。這次翼兒承繼琉球王位就是一個光明正大的好機會呀。他身為皇室子弟,自小享受國帑的錦衣玉食,當然要為國分憂。再說男孩大了總要離開爹娘,咱們做父母的總要給孩子置下一塊能施展抱負之地吧。”
這些話當然是夫妻二人間的私密話,外人不得而知。總之,最後皇上是勸服了皇後,皇後“滿臉不樂之色”的“勉為其難”的還是同意了。於是在李翼滿月宴上,皇上正式宣布同意琉球王尚泰的請求,將皇五子過繼於尚泰,並改名為尚翼。同時琉球王尚泰也正式宣布尚翼為琉球王世子,將於第二日攜王世子回國,並當場電令琉球國各族首領世家大族齊聚會首裏城參見王世子。
這是一個讓絕大多數人滿意的結果,至於山南和山北二族再不樂意,也隻得偃旗息鼓開始準備朝見王世子的禮儀。不管怎麼說,經此一事後,原來暗流洶湧的琉球政局瞬間平穩了下來,因為沒人敢跟中國皇帝的兒子爭琉球王位。琉球事態的平熄,卻又引發了朝局的震動,因為朝臣們通過琉球事件發現了控製西北藩國的一個絕佳的辦法。
“滾遠些,老子又不是種馬。”對於大臣們建議皇上納妃多生兒子的建議,李明勃然大怒的予以拒絕:“你們要有本事可以把自己的兒子送過去,老子不吝嗇王爵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