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號外。《務時報》大幅刊登大清皇帝聖照。”
“小孩,不要亂說。皇上怎麼會有照片印出來。這可是有辱聖顏呀。”一位男子說著,還用抱手一恭。
“不知道了吧。皇上今天中午駕臨大生衣服店。還買了好些衣服。還照了好多照片。”報童拿起一張,指了指正麵刊登了滿幅照片上就說:“這可就是咱大清的皇上。北洋的李大人都來了,還能有假。”
“是嘛,真的假的。多少錢一份?”
“二十個銅子。”
“二十個銅子?可是李鴻章李大人?這要是假的可不上當了。”報童大聲的說話,已經讓周邊站滿人了。
“冒充皇上,那可是株連九族的大罪,這可不能造假。”報童有此不快:“你到底是買不買。”
“來一份吧。”
“給我也來一份吧。”
結果報童沒挪地方,手上的報紙就賣完了。他收好錢,快速的跑回《務時報》館。
上海報童滿大街的叫賣,《務時報》臨時趕印出來的3000份報紙僅一刻鍾銷售一空,如今正在加班加點的印刷。就在《務時報》印刷廠門口每天隻有報童來拿報紙的地方,已經裏三層外三層的包圍了。由於拿到手的報紙數量不均,已經有部分報童都打起來了。而等著看報紙的人們隻要是一出廠就買完了。就這一會,報紙銷售速度已經快於印刷速度。報紙就在廠門口銷售一空。拿到報紙的人們高興的回去,這天下的老百姓可是頭一著能親睹皇上聖顏。有的說要拿給家裏的婆娘看看。有的說要拿回去供著。總之人群沒有因為這些人的離開而減少,反而是多了起來。
孫家鼐看著眼前的一切。這些都是皇上一手所為。在今天的號外上,還特意說明:大清光緒皇帝將接受《務時報》的專訪。經此一事,從今往後,這《務時報》就算是這上海灘的第一報紙了。印刷的機器沒有停下,看來發往其它地區的號外,要延後幾天了。孫家鼐沒有想到的,等他將號外發往其它地區的時候,已經是三天後的事了。
就是因為這份號外,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江南已經有銷售這份號外的地方,無論識字與否,無數青壯背起包裹,拜別家中父母妻兒,踏上了前住京城的路途。因為這份號外上,還印著皇上親軍和京師大學堂的招生簡章。不說為了皇上為了國家,也許他們還不懂這此。就為了一頓飽飯,為了每月二兩銀子。他們義無反顧。
光緒去了江南製造局,他不知道這些事。因為他非常失望。雖然早就有心裏準備,他沒想到江南製造局的人事已經混亂到了如此地步。十個管理層幹部,能找出二個有真才實學的都難呀。
光緒才到江南製造局一反常態,第一件事不是去車間視察。而是叫李鴻章拿來了人事名單,而後將名單上的人都叫來。李鴻章看著光緒對著每一個人都要問話。而且是根據名單上職位問些相關的問題。李鴻章明白,這下壞事了。官員、職員有不少人是利用關係進入,坐領幹薪。以官員而言,1870年代初期隻有40人,大約不到十年人數就增加了一倍之多。很多有關係的中國人想方設法擠進這些“有錢途”的洋務單位。而且采購大吃回扣。中國商人給官員回扣自古天經地義,毋庸再提;洋商與中國官員打過幾回交道,也入鄉隨俗了。克虜伯進入中國不久,就學會了在合同金中劃出專門比例送回扣。痛心疾首的李鴻章專門出台規定:所有采購都要經總辦(總負責人)以及采買、支應、會計三個有關部門共同簽字才能生效。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李鴻章此舉見效甚微。
光緒拿著畫滿叉叉的人事名單走進內間:“人浮於事,貪腐成風。聽說你李大人都不用這裏的槍,是因為成本高昂、質量低劣。是嗎?”
李鴻章能說什麼,隻能點點頭。麵前的光緒似乎看穿了北洋的弱點。從北洋的“雙槍兵”到招商局,從水師的防衛到炮彈。這次的江南製造局之行,本以為不會再有問題。論規模它是大清最大的,論技術已經能仿製生產槍械,而大量的洋人雇員使管理也是當今大清最先進的。可沒想到皇上別的不看,先從人事上下手。似乎皇上每次動作都能直接點中北洋的死穴。多年從政,遊刃有餘的應對朝中內外、列強番邦的李鴻章第一次在光緒麵前感到了一些無力。
光緒隻是粗略的看了看,了解了槍炮的生產工藝。就招集相關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並專門花了兩天的時間講解了流水線生產要相關事宜,然後讓他們編寫生產工藝手冊,作業流程,場地規劃,計算每次加工的時間。這些人裏麵有漢人,有滿人,還有洋人。
三天後光緒離開上海,回到天津。第一個召見的是林啟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