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本能的升華(3)(3 / 3)

大家都明白,使用“恨”這個詞時,其關係的痛苦特征決定其使用,而無須存在性愛快樂和性功能之間的關係。對一切成為其痛苦根源的對象,自我並不考慮它們是阻礙了性欲滿足,還是隻能滿足自我保存和自我維持的鬥爭,它們都痛恨、厭惡,甚至有徹底消滅、摧毀的欲望。

綜上,其實“愛與恨”這一組我們通常認為的根本對立的關係之間並不那麼緊密相關。它們並非從同一個原始要素中分離出來,而是來自不同的地方,每一個都有自己特殊的經曆,後來被撮合成為一組對立的感性範疇,隻是受“快樂—痛苦”的關係的影響。

“愛”源自自我通過獲得“器官快感”滿足自身性欲的能力,它在最初時是自戀式的,後來轉向並合並到自我之中的“對象”,現在更擴大範圍,成為一種表示自我的動態追求,追求那些可以成為快樂之源的對象。在晚期時候,隨著性本能的出現,它開始和性本能產生密切的關係,等到性本能完全綜合為一個整體時,它就和整個性欲趨向合並到一起。

在開始階段,“愛”展示為一種短暫的性目的,性本能則通過一種複雜的發展而消失。我們可以在其中識別出愛的一種變形,即“合並”或“吞食”階段,就是消滅和清除對象中異己存在,我們可將之稱為“矛盾心理”。隨著階段的發展,追求對象的欲望就變成一種掌握對象的衝動,這時,對它來說,損害和消滅對象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這個階段,愛的表現形式和“恨”對外物的行為沒什麼差別,唯有當生殖係統發育完全時,“愛”才成為恨的對立麵。

和“愛”相比,恨與對象之間發生關係的時間較早,開始時“自戀的自我”對外部世界的排斥(這個世界不斷強刺激)是它的來源,作為一種由外物引發的痛苦反應的表現,它始終和生存本能保持著一種親密關係。所以,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發展成對立的傾向是非常可能的,這種對立就是後來的愛和恨的對立。當自我本能支配性功能時,它們就將“恨”的性質,轉嫁到本能的“目的”上。

通過愛產生的曆史和源泉,我們可以知道,愛長期來表現為一種矛盾心理,即愛總是伴隨著對同一物體的恨的原因。這種愛和恨的混合,部分可以追溯到愛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後來並沒有完全消失,並且自我本能的厭惡和痛苦的反應是其部分建立的基礎,通過在自我利益和愛的吸引力之間頻繁選擇和衡量,這種自我本能最終才得到真正的動機支持。

所以,在上麵兩種情況中,由於生存本能的根本原因,恨才混入了愛之中。我們常常將隨著和某一特定對象“愛”的關係破裂,就會有“恨”伴隨發生,當作是愛轉化為恨的過程。我們可以把這一特征和對“施虐欲”的描述相聯係,換句話說,由於現實因素導致的恨,會由於愛本身而退回到施虐(淫)欲的最開始階段,並更加強化。在這種狀態下,恨開始具有了情欲特征,從而使愛的關係得到繼續。

愛轉變為被愛作為“愛”的第三種對立,其實是主動性和被動性之間轉化的代表,我們可以用對待施虐欲和視淫欲相似的方式來判斷。最後,我們總結全文可以知道,本能所經曆的蛻變,具有它們總是服從於支配心理生活的三大“對立項”這個基本特征。關於這三大對立項可以分為:屬於生物性的是主動性和被動性的對立,屬於現實性的是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對立,屬於經濟性的是快樂和痛苦的對立。

我將本能所經曆的上述蛻變稱為“壓抑”,今後我還要在別的章節專門論述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