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期而至怎麼辦情感需求,特別是兩性的情感渴望,是處在花季年齡的中學生朋友最重要的心理內容之一。它能裝點生活,充實心靈,使多彩的青春更增添一些夢幻般的詩韻。然而,愛情又像一團火,在淨化人的心靈的同時,也有可能把人灼傷,尤其是過早地為愛而分心,勢必影響學業與前途。當愛不期而至時,首要的問題是正確處理愛情與學習、成長的關係,不可一時因感情衝動給人生留下遺憾甚至走上歧途。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學生戀愛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他們一方麵感情純真而敏感,另一方麵又不得不承受著較大的社會和心理壓力,結果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早戀,作為戀情,無可非議,其感情不夾雜任何世俗偏見,純真、無邪、熾熱,這些都必須充分肯定,我們不讚成孩子的早戀,並非抹殺其戀,而是否定其“早”,因早而產生種種弊端。對待早戀,最好的方法就是正確疏導,簡單粗暴不僅收不到效果,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癡迷
--暗戀的千滋百味有一種相思,隻有自己品嚐;有一種初戀,隻有自己知道,這就是暗戀。這種情況一般是一方對另一方以一廂情感、傾慕為特點的畸形愛情,多是一種感情誤會,是青少年愛情錯覺的產物。這種戀愛形式因過於執著和熾烈,往往使自己的情緒不能像往常那樣自然平和。有些學生能將這種感情埋在心底,鼓勵自己以學業、事業為重,及時調解情緒,使暗戀的情懷成為生活中短暫的情緒體驗,而一些學生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沉溺在單相思的感情漩渦中,自我體驗,不能自拔,時間越長,對自己的感情傷害越大。家長應及時覺察孩子的暗戀傾向,跟他們進行必要的溝通,幫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指導他們進行適當的鍛煉和放鬆,釋放不良情緒,轉移關注的焦點,以擺脫暗戀的困擾。
1.“我無法擺脫這段感情”
--別讓單相思轉化為畸形的臆想我是個性格內向的男孩,在班裏屬於不起眼的學生,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喜歡上了一個性格活潑、美麗大方的女孩。她是我們的班長,各方麵都很好,是班裏的(不,應當說是全校的)佼佼者。我知道我喜歡她純屬“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也知道中學生不應該談戀愛,
在班裏,我總有意無意地多看她幾眼,回到家裏,眼前總閃現她的身影。我在日記中傾訴我對她的愛,記了整整一大本。每當麵對她時,我總有一種想把自己對她的愛表白出來的衝動,可事後又深深地自責。
我知道自己的這段感情是沒有前途的,但又無法擺脫。
暗戀也稱單相思,是青少年對某一異性對象產生好感後,在內心反複體驗的結果。這時的他們往往在心目中強調“我”的感覺:“無論他是否喜歡我,隻要我喜歡他”;“即使我們從未說過一句話,但隻要每天我能看見她就滿足了”;“我愛她,而且覺得她也愛我”……這些感覺強調以“我”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其情感體驗也是以“我”為中心的--隻要“我”感覺是愛你的就足夠了,你是否愛我似乎與我無關,站在自己的角度揣摩對方的心理,陷入主觀臆想之中,這種思戀往往容易發生畸變。
暗戀是孩子早戀中最具代表性的戀愛方式,它的特點可概括為朦朧性、單純性、不自覺性和不穩定性四個方麵。有人用詩性的語言來描述早戀:“早戀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我們常被她的芬芳所吸引,但當我們情不自禁地觸摸她的時候,又會被無情地刺傷,於是一切又如夢初醒。”
麵對早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處境,也可能會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它也像一道難解的習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它的主觀性太強,所以沒有人能夠給它定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所以,對於接觸到它的孩子來說,這既是一次人生曆程中的美麗體驗,同時又是一次極大的挑戰和考驗。有的孩子把它作為學習的動力,用成績化解心中的情思;有的孩子卻沉湎其中,失去了前進的方向,甚至貽誤前途與學業。
孩子們應該懂得真正的愛情需要相當的成熟性,如穩定的情感,獨立的人格,體察、關懷、尊重他人的能力等,而這種成熟性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學習過程。青少年時期心智尚不成熟,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東西。春天的時候別急著去摘下秋天才能熟的果子,春天該忙春天的事。
當愛的天使扇動翅膀飛出情感之窗,禁不住被這份美麗感動時,首先考慮小小心靈能否承受愛的沉重?一旦觸及戀情,最好的辦法是用記憶把它封存起來,存在心靈的最深處。它既是青春期心靈成長的記錄,也是日後迎接成熟愛情到來的準備,更是值得珍藏和擁有的人生財富。
2.“我愛她,她卻對我不理不睬”
--暗戀使少男少女情緒起伏多變有一位15歲的男孩在給知心師姐的信中這樣訴說:
娟是我們班的班花,她個頭有一米六五,眼睛很迷人,甜甜的臉,學習也很好,我是無可救藥地愛上她了!我們馬上就要初中畢業,再不向她表示就來不及了!可是我一連寫了幾封信給她,她都對我不理不睬,下課時我湊上去想跟她說話,她卻調過頭跟別的同學說笑去了。我不否認,我失戀了,我真的嚐到了失戀的痛苦,我現在滿腦子都是她,學習成績也下降了。我是實在沒辦法才寫這封信,您一定要教教我怎麼樣才能讓她接受我?
單相思與青少年情感的自我中心性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少年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裏。從自我意識的發展來看,少年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產生的明顯感受促進了少年的自我認識,他們開始客觀地審視自己,開始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內心體驗更加豐富多彩。他們總是特別注意自己的喜怒哀樂,並經常反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喜怒哀樂,對自己的情緒變化十分敏感,常會因一點小小的不如意而感到鬱悶、悲傷。如果有機會看到少年們的日記,您一定會為他們日記中起伏多變的情緒體驗而驚奇。
另外,少年的情感體驗也日漸深刻。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小學生在宣布成績的那一刻可能會哇哇大哭,而過一會兒也就忘了;中學生當時不會哭,過後則反複咀嚼那種挫敗感,陷入深深的自責,甚至產生自卑感,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心情不好。
進入青春期後的少男少女,自然會萌發出了解、探究、向往異性的心理,如果這時遇到一個理想中的偶像,那麼就此產生好感,進而愛慕、追求,也屬正常。但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有的人把這種感情壓抑在心裏,讓它撕咬自己的心;有的人抑製不住迸發出來,采取各種手段,千方百計地向對方表達;有的更是狂熱追求,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則因對方不能接受這份感情,由愛生恨,不顧後果地去傷害對方;還有一種人,也有豐富的感情,但善於用理智控製自己。顯然,最後這種態度是比較明智的一種。
師姐忠告少年時代在感情方麵還是屬於耕耘時期,心理品質、價值觀等都還未定型,可能今天認為不錯的到明天就認為不好了。從現實的例子看,青少年的這種愛,沒有幾個是能做到堅貞持久的,往往是遊移、不確定的多,白白浪費了感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耽誤了學習。
3.“他是我的北極星”
--把真愛化作進取的動力我是高三的一位女孩,6月就要高考了。雖然已是高三,但心裏還是有很多雜念放不下。但因為高考,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所以我想以此來做一個了結,心無雜念地去迎接高考。
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山東濟南大學廣告係。去山東主要是因為有“他”,廣告是我立誌要從事的行業,因為我覺得廣告業很有挑戰性,它追求不斷地創新,你必須突破,必須改變,我很喜歡這樣,我喜歡創新。說說“他”吧!
他和我同校,比我高一屆。在我高二下學期期末,他即將高考時,我就經常問自己:我和他,以後還有見麵的機會嗎?他不僅成績很好,而且,擁有英俊的外表,他不浮誇,一心一意地安心讀書。在校時我從未聽說他和某某女生的緋聞。這樣該是一個穩重的人吧!我經常想像著與他在校園相遇的情景,我無心地走在路上,拐個角,他迎麵走來,然後擦肩而過。這是最美、最讓人激動的時刻。他不會知道,此刻我的心跳有多厲害。而在表麵上,我們與一般路人一樣,走自己的路。我時常留意他,注意他的一舉一動,我給他寫過一封“情書”,但他永遠看不到,我把它夾在日記本裏。他是我的北極星,但卻是遙遠而不可及的。我什麼都不清楚,隻知道他的名字,隻知道他在濟南大學。所以我想去濟南大學。並不是找到他然後勇敢地向他表白,隻是想仍然像高中一樣,拐個角,遇上他,然後又若無其事地走開。隻要這樣就滿足了。我不期望任何東西,因為我是一隻醜小鴨,一隻真正的醜小鴨,而且是一隻變不成白天鵝的醜小鴨。我呼吸,空氣裏都是我的自卑。所以我對他不抱任何希望。我隻要默默地看著他就夠了。現在我的成績離這個目標還有一點距離,但我會努力的。我真的很想知道,我和他以後在地球上還能不能“偶遇”一次。我很喜歡徐誌摩的《偶詠》。也因為他吧,我的感情很茫然。
看得出來,這個女孩的感情是很純潔的,她一直把“他”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底,這是一份很純真的感情,沒有摻雜絲毫的雜質。她是純粹為了愛而愛,對他,甚至陌生到隻知道“一個名字”,他僅僅是她的一個精神寄托,而且還在自己的心目當中不斷地完善和美化他的形象。
作為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少女,對男孩產生一定的好感,這是很自然的,她對這種感情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值得稱道的。但是麵臨高考,這種內心的情緒,對學習還是有一定的幹擾的,那麼,如何處理這種情感才是正確的呢?
(1)擺正“他”與前途的關係。要認識到他並不是你生活中的主宰,而你要走的道路還會非常漫長,把“他”放在心裏,抑或有一天,時機成熟了,那樣不是更好嗎?
(2)把他當作學習前進的動力。因為根據目前的情況,離他就讀的那所大學還有一定的距離,可以把那所學校當作你奮鬥的一個目標,哪怕單純的願望就是為了跟他會師,隻要能激發自己奮鬥的勇氣和鬥誌就行。
(3)有的時候,短短的時間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感情乃至一生。許許多多的路都是人生所必經的,先走的人總是有一定風險,而在自己具備了一定的閱曆和經驗之後隨著人流邁進,就能減少摔跤的機會。
4.“猛然間,我的眼裏有了他”
--讓他在遙遠的地方等你我是一名即將升入高三的文科生。暑假生活豐富多彩,輕鬆愜意,偏偏我碰上一個人,他令我先是快樂高興,但現在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事情是這樣的:上周一,我第一次在醫院紮針灸,他也是頭一天在針灸科實習。
由於我特怕疼,實習醫生從我旁邊走過時,我大叫:“千萬別碰我。”他就裝著一臉驚訝地說:“沒有沒有。”該起針了,是實習醫生的工作,他知道我怕疼就先逗我,讓我精神放鬆。從這一刻起,我便覺得他很易接近,既不像班裏那些低級趣味的男生又不像有點學問便裝正經的人。
周二、周三連續治療,每次他都先迎出來跟我打招呼,看我就像看小孩似的。這三次的治療每次主任都拿我做活教材,叫他如何埋耳針,所以我也有機會和他聊天,因此我對他了解了一些。
有一次,他跟媽媽說我和他小妹一樣:人長得胖不挨凍。我才知道他還有個初中剛畢業的親妹妹,難怪他很有哥哥味呢。後來我們又聊了打工、出國的話題,讓我覺得治療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