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怎樣教育不好管教的孩子(2)(3 / 3)

怎樣才能糾正孩子任性的壞習慣呢?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種辦法:

不予理睬孩子發脾氣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實現自己的心願。因此,父母可以視而不見,讓孩子鬧騰。當孩子鬧夠了,見父母還是不理睬自己,就會感到這樣哭鬧並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壞習慣。

耐心勸導當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時,如果家長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讓孩子善罷甘休,適當的時候家長可以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簡潔地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為什麼爸爸媽媽不能答應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萬不能向孩子妥協。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妥協,就必定會有第二次的妥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發任性。

適當地“懲罰”

當孩子亂發脾氣之後,即使孩子已經平靜下來,並主動“討好”家長,家長也要刻意對他保持“冷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言行很讓家長“不高興”,然後向孩子說明道理,讓孩子保證以後不再這樣任性或亂發脾氣。

8.別讓孩子在公共場所搗亂

孩子愛搗亂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男孩子,其根源在於孩子渴望引起別人關注的動機和多動症等心理障礙。隻要父母引導得當,注意教子策略,孩子的這種習慣是能夠糾正的。

在公共場所,有的孩子故意亂喊亂叫,有的孩子和同伴追逐打鬧,有的孩子到處亂畫、信手塗鴉,有的孩子甚至破壞公物,破壞公共秩序……這些都是在公共場所搗亂習慣的表現。孩子一旦養成這種習慣,對他們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是極為不利的,也不利於他們的長遠發展。

家長必須幫助孩子糾正在公共場所搗亂的習慣。

孩子愛在公共場所搗亂的原因①渴望引起注意人類都有一種希望別人更多注意、更多關注的渴望,隻不過成人表現得更加含蓄、間接,孩子們表現得更加明顯、直接罷了。有一些孩子,在家中被寵愛、關注,到了學校或其他人多的公共場合,會發現自己不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矚目的明星了,為了取得一種心理平衡,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會認為搗亂是一種最具有直接效果的方式。

②家長的強化和環境的影響有的時候,孩子的行為隻是一種自我意識的體現,家長的強化加劇了這種行為。另外,周圍的環境、傳播媒介總是以武打、暴力、破壞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社會上也有一種觀點,認為調皮、搗亂的孩子是將來能做大事的孩子,這些都在無形中強化了孩子調皮搗亂的行為。

③個別孩子是有多動症調查顯示,我國兒童大約有1.3%~13.4%的孩子患有多動症,其中男孩與女孩比例為4∶1,這些孩子大多數注意力不夠集中,活動過度,行為衝動,需要進行心理治療。與此同時,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多動症有被誇大化的危險。2008年,他們調查了天津市100名據說是多動症的孩子,經過測試發現隻有4個是多動症,其他的都被誤診了。

多動是兒童的天性,除個別情況之外,大多數孩子的多動其實都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糾正孩子愛在公共場所搗亂的對策針對上述原因,父母們應采取哪些方法和對策,來糾正孩子愛在公共場所搗亂的習慣呢?

①與學校教師溝通,不要過多關注溫馨提示如果孩子一直是在過分溺愛、百依百順的環境中成長,在必要的時候,就要創造一些挫折情境,讓孩子學會控製、約束自己的行為。

針對孩子愛搗亂的行為,家長要多與學校的教師溝通,盡量使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方式一致。有的孩子希望引起更多關注,作為家長,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置之不理,時間一長,孩子會發現通過搗亂無法引起注意,自然會改變行為的方式。有的孩子在搗亂的時候還有一些攻擊行為,具體做法可參考如何糾正攻擊行為的壞習慣的一些做法。

②以鼓勵為主,寓教於樂有的時候孩子搗亂的動機是好的,可能是想幫助家長做事,隻不過結果適得其反。作為家長,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搗亂的原因,如果是好的動機就要加以鼓勵,千萬不能不分青紅皂白訓斥一番,孩子的自信心沒了,也許他從此就不會主動幫助大人做事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會他做事的方法,陪著他一起做,效果會更好。

③創造挫折情境,使孩子學會控製自己有的孩子愛搗亂已形成習慣,僅僅采用上述方法不能見成效,可能還會助長這種不良習慣。家長在對待這些孩子時,平時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指導,使孩子懂得愛在公共場合搗亂是不對的,尤其是當孩子有了侵犯別人的行為時,一定要批評教育,絕不能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