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走入孩子的內心,充分體會孩子的心情與感受。這就需要家長多去了解孩子,用引導的方法或用代替的方法讓他說出自己的心裏感受。比如:溫和地請他談談他現在的感覺,或說“你看起來好像不太高興”,“你情緒好像不太好,是嗎?”等。孩子會從你的口裏感受到你的關懷和對他的了解,他會向你傾訴他的煩惱的。在聽的同時,家長可用一些語氣助詞來表明自己是認真地在聽他講話,這會表明你對他的話也足夠重視。這些語氣助詞和肢體語言最能表達你對他的關懷,讓孩子感到你就是最了解他的人。
在了解孩子,站在他的立場上理解他的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了解你自己的心情和感受。這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第一人稱來說明問題要比用第二人稱好得多,要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責罵他的不對之處。比如看見他將玩具弄得滿屋子都是的時候,舍棄“你到底是怎麼回事啊?把房間弄得這樣亂!”而說:“啊!這個房間真夠亂的,它讓我感覺很不舒服。”據調查,用後一種方法比用前一種方法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在孩子不聽話、不守規矩的時候,請你忍耐,不要對他發脾氣。比如:上街前,你與孩子講好了今天不買玩具,可到了商場,他還是吵著要你給他買,而且還一路走一路念叨,讓你煩得受不了。這時你千萬不要對他吼叫:“不是跟你說了嗎?今天不買東西,不要再吵了,再不閉嘴就……”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輕易對他發脾氣。隻要你用眼神和行動來表明你的立場,我想孩子是很容易意識到自己的不對的。
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的另一個注意之處,就是父母通常容易由別的事情上遷怒於孩子,以至於很容易因為一點兒小事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這種方式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心靈,當然身體上的傷害就更是難免的了。在這種時候,做父母的最好暫時離開,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克製自己,不要發泄完了才後悔。
減少和孩子衝突的機會如果你想避免與孩子的衝突,可以做一些你不希望發生衝突的準備。比如:孩子愛吃糖,而你又怕糖吃多了對健康有害,不希望他吃得太多,那麼,平時你就可以將糖果收到他不知道的地方,一次拿出一些。這樣就不會因為他想做與你不希望他做而發生衝突了。
獎懲分明,約法三章不論什麼事情都要先跟孩子講道理,態度要溫和,最好是用勸說的語氣。如果孩子實在不聽話,可以進行一些小小的懲罰,如讓他自己回屋思考,想通了才能出來。一般情況下,很快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願意改正。當然,孩子表現好時,一定別忘了給他鼓勵與表揚。
7.矯正孩子任性的不良習慣
任性是孩子的一種不正常心態。許多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往往通過任性來要挾大人。孩子任性,的確是家長所麵臨的一道棘手的難題。
湖南衛視《真情故事》欄目曾講述這樣一個令人深思與反省的故事:
家教箴言孩子任性不僅造成了父母的巨大痛苦與悔恨,而且也給自己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孩子任性性格的形成,其根源仍然是父母家庭教育不當,是不正確家庭教育造成的一種結果。
某中學的一位文質彬彬的男教師麵對鏡頭,聲淚俱下地敘說著他那12歲的女兒離家出走的經過,他希望能通過電視頻道找到至今不知去向的女兒。他說:“不久前的一個周末的晚上,吃完晚飯後女兒提出要去鄰居家串門,我說你得先把作業寫好了再去。女兒很不樂意,我就多說了她兩句。我說你都快升初中了,還這麼貪玩兒。女兒根本聽不進去,氣衝衝地一甩門就出去了。當時我也很生氣,覺得這孩子也太任性了,就沒有馬上追出去拉她回家。大約過了5分鍾,我感覺到心裏不踏實,就出去找她。可是,哪想到就這麼短短的幾分鍾時間,女兒就沒有蹤影了。我們找遍了整個城市,還向派出所報了案。差不多已經過了一個月了,女兒仍然杳無音信。我們也不知道這些日子是怎麼過來的,也不知道女兒現在是死是活。她走的時候身上一分錢也沒有……”
說到這裏,這位中年漢子已經泣不成聲了。看到這裏,許多觀眾的眼眶都濕潤了。
當前,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因為過多的關愛,大多數孩子都非常任性。人們經常聽見一些父母這樣抱怨:“我家孩子隻要有一點點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哭吵個沒完,脾氣比誰都大。他認準要做的事,誰勸說都沒有用。這樣發展下去怎麼了得?”
孩子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麵,一方麵是因為當孩子向家長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時,家長的教育方法很不恰當,不是通過耐心說服教育,而是橫蠻地加以拒絕。孩子沒有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心願不能實現,理所當然會任性。另一方麵是因為家庭中的成員對待孩子的任性處理方法不一致。比如,當孩子表現得很任性的時候,奶奶和媽媽可能會出於溺愛孩子而盡量護著孩子,而爺爺、爸爸則想糾正孩子這種壞習慣而嚴厲拒絕。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孩子毫發無傷。於是,孩子因為有了靠山,往往會變本加厲地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