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怎樣教育不好管教的孩子(1)(3 / 3)

孩子此時要擺脫家長的管束,在國外被稱作是“心理的斷乳”。孩子在小時候,由吃奶到吃一般食物,曾經有過一次斷奶。那次斷奶,是母親主動,孩子被動。母親最後一次把奶頭從孩子嘴裏拔出來,是有些於心不忍,但最痛苦的不是母親,而是孩子。“心理的斷乳”和孩子小時候的斷奶,恰恰相反,是孩子主動,家長被動,最痛苦的是家長。再加上少年期孩子由於擺脫成年人的管束的願望太強烈了,往往采取專與家長對著幹的態度。因此,家長是很難從感情上容忍這種現象的。

轉折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對此,家長應有清醒的認識,不要誤以為孩子是學壞了。在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現得很強烈時,家長最好暫時先做一些讓步,不要硬與孩子較勁兒。因為家長與孩子較勁兒,往往成為促使孩子與家長對著幹的動力。所以,家長采取讓步的態度,或者緩和的耐心說理的態度,就不會強化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別是處在轉折期的孩子,本來就好走極端,家長再與之較勁兒,就更促使他們走極端。

溫馨提示對於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不僅要認識,要理解,也應引導孩子自己認識、理解。讓他們正視自己此年齡階段的特殊的心理特點,並認識其危害,以進行自我心理調整。

要正確處理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加以分析,產生逆反情緒的原因是複雜的,不能隻是單純地責備孩子,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多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鼓勵,鼓勵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就是對孩子所做的每一點努力父母都要有反應。這種敏感的反應能夠表示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事情可以很小,反應也可以很簡單,但效果卻非常明顯。通常父母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顧及孩子,孩子學習上的努力,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鼓勵。孩子得不到鼓勵,也就不去在意自己的努力了,懶散的習慣就慢慢養成了。小學時作業相對簡單,進入初中之後,科目多了,學習內容複雜了,長期養成的懶散、不愛動腦筋思考的習慣,使得孩子更不喜歡做作業,特別是不喜歡做需要動腦筋的作業了。

少比較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他們經常埋怨自己的孩子進步太慢,還經常拿孩子的缺點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越比心理越不平衡。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努力,總以為通過提醒孩子別人有多麼出色的成績,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事實上,這樣不僅不能促進孩子的進步,反而使他產生逆反心理,讓孩子失去自信,停留在原地甚至退步。

不絮叨有些父母總愛不斷地訓導孩子,也就是孩子們常說的“絮叨沒完”,這種“誨人不倦”的做法必然事與願違。教育孩子時,父母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教育智慧,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和孩子共同商討。聽取孩子的意見,盡量避免那令所有孩子都厭煩的苦口婆心的“絮叨”。

5.不激化矛盾,避免孩子離家出走

近些年來,學生離家出走的事屢有發生。孩子離家出走,是使家長最著急的事,也給社會帶來了麻煩。要盡可能避免或減少這種事情發生,應當首先弄清是哪些原因造成孩子離家出走的。

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總的看來,家長方麵的原因是主要的。

有的是平時家長對孩子管束過苛過嚴,孩子忍無可忍,離家出走,要過幾天自由自在、無人管束的日子;有的是家長隻要求孩子念好書,學好功課,對他們其他方麵的需求、興趣全然不顧,孩子以離家出走作為要挾手段,迫使家長做出讓步;有的是家長之間關係不和,整天吵鬧打架,家庭沒有安靜的環境,孩子煩躁得不能忍受,隻好離開家庭,尋找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也有的是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家長一氣之下,采取粗暴的態度,毆打謾罵,孩子為擺脫皮肉之苦,隻好逃離家庭;還有的是在家庭裏沒有地位,沒有尊嚴,受歧視虐待,為了逃避,離家出走成為一種自我保護的途徑,等等。

孩子出走的原因,除了家庭方麵的以外,和少年期孩子的年齡特征也有關係。這仍舊和他們非常強烈的獨立意識和遇事好衝動、不考慮後果有一定的關係。在家庭生活中,一些孩子不管什麼原因,跟家長發生了矛盾和衝突,不能調和,就自以為不依靠家庭也能獨立生活,於是,腦子一熱,便貿然離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