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怎樣教育不好管教的孩子(1)(2 / 3)

“喂,老爸,睜大眼睛瞧瞧,這是哪位高手的大作?看清楚是誰寫的!”“當年高爾基、托爾斯泰、巴金、老舍可沒對他爸爸這樣說話。”我不冷不熱地回敬了她一句,但從心眼裏開始希望她從這方麵發展。於是又幫她買了些有關閱讀與寫作知識方麵的書。其實,我女兒很懂事,以後在《北京日報》、《讀寫知識報》上發表的文章,要比她第一次寫的進步多了,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同時,我也暗暗慶幸當初那巴掌沒有落在女兒身上,否則是不會有今天的好成績的。

由此看來,對於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尊重孩子的選擇,完善自我意識,孩子將來是會成為傑出人才的。當然,獲得完善的自我,對孩子來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長、教師特別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選擇,鼓勵他們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

家教箴言從一定意義上講,充分培養和發展孩子的主動性、獨立性、積極性,完善個性,是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

家庭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良好教育環境,鼓勵他們自學、自立。作為家長,應以慈愛善良之心,幫助孩子逐步養成樂於接受新生事物的開放意識,勤於獨立思考的自強自主意識,勇於創新進取的開拓意識,樂於參加集體活動和為公益服務的參與意識,嚴於要求自己的責任意識。

我們的知識總是有限的,人類社會發展對知識的需要卻是無限的。社會發展需要我們這一代人,也更需要我們的下一代。當孩子對家長說“不”時,家長應該由此而感到欣慰,因為社會總是在不斷的否定之否定中進步的,家長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發展自我。

3.怎樣對待孩子的挑釁和發脾氣

孩子有時愛挑釁或者愛發脾氣,父母要找出孩子挑釁或發脾氣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一般來說,孩子都有情緒自控能力,輕易是不會發脾氣的。如果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亂摔東西,父母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來幫助孩子糾正這種脾氣暴躁的傾向。

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向他“投降”

當孩子亂發脾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絕不遷就,讓孩子明白,無論他怎麼發脾氣,都不能控製別人,達到自己的願望。

不妨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如果孩子是在家裏大發雷霆,大家都不去理會。這等於告訴孩子:“我們很喜歡你,願意和你在一起,但是如果你發脾氣,大家就不願理你了。”

有的孩子發脾氣時,亂砸東西。孩子發脾氣、砸家具誰都知道不好,最起碼,砸壞了家具也是一種經濟上的損失,如果砸的家具名貴,財產損失就更大。然而更為嚴重的後果還不是經濟損失,而是孩子這種砸家具的行為帶來的整個家庭幸福與和諧氣氛的喪失,父母親與子女的情感對抗,以及砸完家具後,孩子那既憤怒又痛苦、既滿足又害怕的心理,如果父母對此類事情處理得不好,將會導致家庭更大的不幸。

孩子砸家具後,父母不打罵孩子並不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放縱,相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處理後,父母要積極與孩子溝通,教育孩子認識錯誤,並與孩子一起找出問題所在,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這樣,經過父母的細心引導教育,相信孩子會從一次錯誤的行為中吸取更多教訓,更健康地成長。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修養,以身作則孩子在發脾氣時,人們也許會發現孩子此時的動作、語言和周圍某個人發脾氣時很相像。顯然孩子脾氣暴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做父母的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和修養,動輒破口大罵、摔摔打打,又怎麼能指望耳濡目染的孩子有溫和開朗的好性情呢?孩子發脾氣砸東西是受別人影響而形成的。

針對具體原因對症下藥實際上,孩子將憤怒的情緒適當發泄出來,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也要分析孩子的性格。要根據原因區別對待,要強調的一點是以粗暴對粗暴,隻能使孩子養成壞脾氣。

4.怎樣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人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孩子,你越限製、反對他做什麼,他越是非要做不可。你要是不管他,不反對,不加限製,他還有可能就自動地不那麼做了。有人對孩子們的這種心理狀態,稱作“逆反心理”。

一般情況,這種專與家長對著幹的表現,並不是孩子有意惹家長生氣,而是受他們強烈的成人感所驅使,要極力擺脫成年人的管束,自己支配自己的言行,自己操縱自己的命運。因為成年人管束、支配孩子,孩子就覺得自己仍舊被視為小孩子,被當做成年人的附屬品。對此,他們很反感,采取強烈反抗、堅決抵製的態度,即或是孩子認為家長管得對,但從感情上也往往難以接受。於是,家長往往以為孩子是在故意氣家長,是成心跟家長過不去,因而,對孩子的這種表現,極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