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身體發育是有規律的,人體自有“生物節律”,可是有愛睡懶覺、挑食等不良習慣的孩子卻根本不顧身體發育的需要,隨心所欲。身體素質差、精神萎靡不振、煩惱和失望時時相伴,貪睡症、焦慮症等便隨之而來。
3.生活能力脆弱,經不起風雨
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生活中並非都是歌聲與微笑。那些存有無病呻吟、離群索居、任性固執、花錢如流水等毛病的孩子,小時候得不到克服各種困難的鍛煉,將來脫離父母的監護後就會感到事事不如意,到處是麻煩,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嬌生慣養是孩子形成不良生活習慣的直接原因,所以家長必須注意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
1.要幫助孩子深刻認識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
一般地說,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孩子都沒有正確的生活價值觀,他們覺得生活就是享樂,怎麼樣舒服、快活就怎麼樣做。有的甚至自以為了不起,別人都是傻瓜,對於成年人的批評毫不在意。這種錯誤認識不改變,就不可能改正不良習慣。為此家長要注意用生動、具體的事例說明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真正打動孩子的心靈。
2.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製止孩子的錯誤行為
不良生活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反複地出現。為此,家長應該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來幫助他們克服。如花錢無度的孩子要錢時,必須問清楚用途和數目,再決定給不給和給多少,過後還要追問孩子是如何花錢的,收回孩子剩餘的錢。讓有嚴重不良生活習慣的孩子到較艱苦的地方去鍛煉,更換其居住、生活的條件,也能促使他改掉壞習慣。現在北京等大城市的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到條件艱苦的縣城求學,不能不說是一種明智之舉。對有些孩子還可以用“激將法”。
巴西球王貝利童年時曾染上吸煙的惡習。有一次他正在抽煙,爸爸過來看見了,嚇得他把煙頭捂滅。然而,父親卻像老朋友似的對他說:“你踢球有點天分,要是吸煙損壞了身子,球就踢不好了,這事你自己決定吧!要是你還要抽,最好抽自己的,老討別人的煙很丟人!”說著把僅有的幾張鈔票遞給了他。小貝利感動極了,從此他在綠茵場上馳騁了幾十年,再也沒有吸過一根煙。
3.通過製定家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兒童時期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較弱,有的已經改正的壞習慣還可能再犯。為了鞏固孩子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所取得的成績,促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進步,可以製定一些家庭生活規範,使孩子的行為有所約束。家規的規定要發揚民主,由全家人討論製定,對孩子既要有約束作用,又要符合實際情況,使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家規製定出來以後,一定要嚴格執行,定期總結;還要在執行家規的同時,改善家庭的軟環境,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
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必須有明確的意識、科學的方法和足夠的耐心。其中,增強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悄悄話:
不良習慣可能會讓你的一生蒙受汙垢,造成難以彌補的錯誤,因此一定要遠離它,一旦染上,也要馬上予以糾正。
7.要培養獨立生活的好習慣
自己能夠做到的,就應該自己去做,父母不可能為你做任何事。
現在的家庭多數隻有一個孩子,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在家裏,沒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飯,孩子就不肯自己進食;沒有成人陪著、拍著睡覺,孩子就又哭又鬧不能入睡;就連和小朋友玩耍時也要求父母跟著;早晨起床後不疊被子,吃完飯不知道刷碗,上學忘了帶學習工具也要責怪是家長沒有提醒他們。如果孩子有這些類似的問題,家長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賴性是否太強了。依賴性強的孩子,大多數缺乏責任心,遇到一點困難就想到讓父母替他去做,這種依賴心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1989年7月10日,四川省的一位青年從6樓陽台跳下身亡,這位青年是某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賈彭。
在別人眼裏,他一直非常優秀。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排在最前麵,每次考完試,他都會問老師:“這次考試誰是第二?”因為他很堅信,第一名肯定是屬於他的。如此出眾的學生,自然深得老師的稱讚,父母的厚愛。為了賈彭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父母可謂是操盡了心,除學習之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會代替賈彭去幹:吃飯時,媽媽會及時地把飯端到賈彭的手邊;衣服髒了,當然也是媽媽的事;筆記本用沒了,也是媽媽為他去買,他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時還為自己的這種生活而沾沾自喜。事實上,到了十七八歲,早應具備洗衣、做飯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但賈彭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沒有學得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