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3)(2 / 2)

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沒有規矩的孩子到了大學又會是什麼情形呢?

美國大學的VLSI設計課程上到深處,學生就可以做出實實存在的ASIC芯片,然後拿著自己的設計去矽穀或者別處工作麵試,說:“這是我做的東西。”是的,大學學生就可以開發設計自己的專利產品,用它來敲開微軟公司的大門。

念到碩士博士,考核內容就更加“離譜”了。

美國教授一般會讓自己的學生多參加研究工作,而不是做重複性項目。美國的博士生一般有一個資格考試,在碩士期將近結束時進行。考試時提出一個新興課題,擺出方案,由5人評議小組審核課題的新穎程度、意義和方案可行性等。通過資格考試,你才可以在這個課題上開始你的論文研究。如果評議期間有人就同一課題發表了階段性研究成果,你就必須修改課題甚至從頭再來。

UCLA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係博士資格考試有這麼一項:幾個教授從某篇新發表的文章中提取課題,讓博士生在兩三天內提出解決方案,以此測驗學生對前沿研究的敏銳程度。這種考試有時一個通過的也沒有。

看出來了吧,博士生就應該挑戰學術最前沿的尖端課題,讀博士是為了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這就是獨立思考!

國內的中學學習很少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因此家長才應該千方百計為孩子創造獨立思考的條件,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畢竟,在高考中,孩子是要自己獨立麵對的。

悄悄話:

麵對問題時,要先靠自己,深入的去思考,實在沒辦法,再去請教他人。

10.要培養創造力,善於創新學習

孩子的創造力通常會與“破壞性”聯係在一起,因此往往收到父母的批評或指責,其實孩子“破壞”失去的隻是可估量的價值,但有創造力的破壞卻能得到一生也受用不盡的財富。

創造力是一個人在傳統知識和習慣的包圍中,發現、探索、掌握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說,創造是無法在現有知識中找到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創造力,隻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發現。例如,有的父母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要麼給予現成的答案,結果使孩子漸漸養成懶得動腦筋的習慣;要麼置之不理,甚至叫孩子閉嘴。也有些好奇的孩子喜歡把家中的東西拆開來探究,而父母將視之為“不務正業”,當然少不了一頓責罵,孩子的創造性便漸漸消失了。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過:“善於創造的人,往往具有一個奔馳的腦筋。”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孩子“破壞”失去的隻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有一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給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不料,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這個母親不解其意,老師給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怎樣修理。這樣,修理費就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故事明白無誤地告訴父母,要保持孩子的創造性,讓孩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會創造。

創新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孩子從小展現出來的創新天賦是各種各樣的,他們愛幻想、愛動,而且,沒有成人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敢於將大膽的想法付諸實施。在這些幻想中,蘊含著大量創新的火花,猶如金礦中蘊含著金子。

張肇牧從小就聰明異常,考入全國最好的大學——北京大學,畢業後又被哈佛錄取。在眾多對他敞開大門的世界著名大公司中,他選擇了所羅門金融投資公司,年薪15萬美元。張肇牧也許隻是平常人中的一個,但是他有一個富有愛心和智慧的母親,在母親這位人生第一位老師的培養下,張肇牧才能煥發出這樣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