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媽媽下班回到家後,剛走近廚房,就嗅到一股怪怪的刺鼻的味道。肇牧正在廚房裏,他看見了媽媽,就直往後退,他努力想用身子擋住身後的一個大缽頭。媽媽過去一看,濃烈的怪味正來源於這個大缽頭中的東西。
原來,淘氣的肇牧竟然把架子上的醬油、醋、料酒、麻油、蝦油鹵和番茄醬等等,凡是瓶裝的液體流質,統統都倒在一起,調成了黑乎乎的一缽。
媽媽頓時就發火了:“你什麼不能玩啊?為什麼這麼淘氣啊?”肇牧低垂著頭,怯怯地說:“媽媽,我想配一種藥水,讓蚊蟲一叮就自己死掉。”
盡管這餐晚飯弄得爸爸媽媽前所未有地手忙腳亂,但是他們沒有打他,甚至重言重語也沒說一句,孩子雖然做了件傻事,但其中蘊涵著的創造欲是極可貴的。
悄悄話:
孩子發揮你的創造力吧!隻要你覺得是有意義的,媽媽都不會怪你。
11.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學海無涯,學習向來是一個漫長而久遠的過程,你隻有主動的付出努力,主動地去學習,才會有一個好的學習效果。
對文獻的研讀是美國研究生的一個主要課程。發展快一點的學科,如生物,研究生課程常常沒有教科書,隻有文獻,甚至像聽科學報告一樣,十幾位老師輪流轉,每個老師講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頭痛的文獻。美國教育體製似乎並不在乎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而在乎給學生一個分析信息的方法,“少談主義,多談問題”。有的老師還要故意給學生指定“牛屎”文章請學生分析,讓學生上大當,讓學生明白,即使是科學,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謊的地方。在美國,一個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項目,還要會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並能放眼未來。而一個研究生如果隻是被動地讀導師指定的文獻,他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最多隻能成為一個科學上勤勤懇懇的跟屁蟲。
所以說主動的進行學習其實就是主動自發的進行探索的過程,是獨立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傳授或書本上的“教條”。在國內的中學教育中,盡管標準答案一直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束縛,但高考重視的,依然是應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沒有碰到過的問題,考核的重點依然是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比較近幾年高考狀元的心得體會,就可以發現一個現象:早幾年的狀元偏重於死讀書,而2000年後的狀元,思維普遍都比較活躍。所以,你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一定要培養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
被動的學習在國內比較普遍的就是所謂的“滿堂灌”,它是把知識硬往學生的頭腦裏塞,而主動學習恰恰與此相反,它是通過自發的閱讀、分析、研究比較,讓你所掌握和知識更充分、係統和紮實。這就像是給自己心中的知識樹澆水施肥,看著它逐漸茂盛起來。兩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讓知識在自己心靈紮根,另一個則隻能讓知識成為腦海中的短暫過客。從效果上來看,主動學習的效果更好;從效率上來說,主動學習的效率更高;從難易程度上來看,條件反射式的題海戰術和強化訓練,等於是用做十道題的時間,來找出一道不會做的題目,並且在發現不足之後,學生的腦力體力都近於衰竭,即使當時能死記硬背記下題目做法,隻要稍加變化,結果還是不會。而主動學習,則是用全部的時間來尋找自己的漏洞和弱點並加以彌補,當然能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在美國的中學,大多數作業都沒有需要“背功”的時候,更沒有“標準答案”。你獲得什麼等級的評分,全看你搜集材料的功夫,以及有沒有獨特又言之有據的觀點——你不必擔心“對”還是“錯”。
譬如在一堂曆史課上,老師曾經布置過這樣一個研究報告:“選一個20世紀對美國有貢獻的人物,而這個人不在曆史書中,但我們應該把他(她)記載入書中”。這樣的題目給學生們很大的餘地,想寫誰就能寫誰。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然後在圖書館、因特網查找資料。看似簡單的一個題目,要花好些時間與精力才能做好。小小的報告就好比一篇論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看法與許多圖片等等。這樣的題目往往能讓學生主動自發的去學習研究,需要他們花費一定的時間,而在完成之後,學生自然會感覺學得更有效,更有成就感了。
悄悄話:
俗話說得好,“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習從來就不是光靠別人就能取得成效的。你隻有養成了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