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好之後,別的同學要幫他補課,他搖搖手說:不用,我已經都學了。到測驗一看,他的名次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老師讓他介紹經驗,他說:“非常感謝這次生病,讓我學會了自學,我這才知道學習能有這麼多的樂趣。”
悄悄話:
學習計劃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很容易產生混亂走入歧途。
7.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海無涯,如果說學習是寬廣的大海,那麼學習方法就是能在大海中暢通無阻的巨輪,學習也隻有找對方法,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1983年,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赫瓦·加納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心理構架》。他指出過去我們對智力下的定義失之褊狹,人生的成就並非取決於單一的IQ,而是多方麵的智能。主要歸為以下七大類:1)語言,2)數學概念,3)空間,4)體能,5)音樂才華,6)人際技巧,7)透視心靈。這種多麵向的智能觀,更加完整全麵地呈現出學生的潛力,幫助家長和老師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將來可能取得哪方麵的成就。
教育對孩子最大的幫助,是引導他們走入適合自己的領域,使其潛能得以發揮,從而獲得最大的成就感。我們應該做的是減少評比,多花心力找出每個人的天賦加以培養。成功可以有無數種定義,成功的途徑更是千變萬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同意加納的觀點,傳統的IQ隻圍繞著狹隘的語算能力打轉,IQ能夠預測課堂和學業上的成績,但對於學術以外廣大的生活領域、對於整體人生的成就,沒有多少關係。智力高的人找錯工作結結婚,是很常見的事情。
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
王穎原是昌平區二一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曾多次獲得區三好學生稱號,1998年轉到北京101中學。一個學期後,父親王升祥發現,孩子的學習勁頭明顯地低於上學期,於是在家長會上和班主任及各科老師交談,得知她不像以前那樣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了。
知道這種情況後,父親並沒有責罵孩子,而是反複耐心地找孩子談心,終於得知,王穎在模仿一種“放鬆式”的學習方法。父親說,“放鬆式”學習方法是學習方法的一種,可這種方法因人而異,對你不太適應。你是勤奮的孩子,必須以勤為本,再加刻苦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一份辛苦,一份收獲,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隻能不畏艱辛,才能達到知識頂點,任何捷徑都不可取,你可以堅持你的“放鬆式”學習方法,到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你就會馬上放棄這種學習方式。
到學期結束,果然讓父親說中了,這時的父親並沒有埋怨孩子,隻是拍拍她的肩膀,心平氣和他說:“孩子,這也是你在學習中的一次失誤,沒有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不發脾氣,是因為知道王穎的自尊心很強。而這種點到為止、不追究根源的方法,反而使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了父親的意見,改變了學習的方式。
父親總結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會是全能,人生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而不是片麵地去追求完美無缺。對孩子的“過”和“失”,我們要持理解的態度,及時尋找原因,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將其認為是天塌地陷的大事,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和方式去應對現實,教給孩子自信,去戰勝“過”與“失”。
在這個例子中,父親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沒有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學習方法,而是允許孩子嚐試,允許孩子失敗,也允許孩子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家裏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最大動力。這也說明一個道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需要通過摸索才能找到的,要給孩子探索的機會。事實上,當王穎重新選擇原來的學習方法後,也會從失敗的嚐試中吸取合理的部分,對原來的方法也是一種完善和補充。而在這種有成功有失敗的嚐試中,她的成績會越來越好。
悄悄話:
學習方法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沒有有效的方法,那麼即使再怎麼努力也可能勞而無功。
8.積極的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善於學習,就要能積極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這樣你才能更有效地去理解這個問題。
這是山東日照市四中992班的盧波寫的一篇文章:
還記得,從小學開始,我就善於在課堂上與老師配合。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我總會爭先恐後地舉起我的小手,等待老師的目光射向我。不知是老師的偏愛,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時間長了,老師每次提問都在提醒我該回答問題了。為此,同學們對我是又羨慕又嫉妒,而我卻常常沾沾自喜。就這樣,我在小學成績一直都很好。後來,我以優異成績升入了重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