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1)(3 / 3)

從宇華烏黑但充滿了疑問的大眼睛裏,爸爸像是看到了什麼!“這不就是幾何的幾個基本原理麼?”爸爸的腦子裏像有個小火花跳躍了一下,當然,這隻是實際生活中的幾個小小的疑問而已,但正因為是實際的,不是比教學上的理論更鮮明、更活潑嗎!爸爸知道該如何做了,像是大夢初醒一般!“好孩子,”爸爸一把把宇華擁到懷裏。“來,爸爸給你講!”爸爸就用最淺顯的話,認認真真地給宇華講著。令爸爸感到特別高興的是:這次宇華竟然一動不動,昂著腦袋,老老實實地聽著爸爸的話,既不亂講話,也不做小動作了。調皮、不愛學習、不會背“鵝鵝鵝”的宇華,現在多麼像一個好學生啊!

這件事情給父母很大的啟發,那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前聽這句話,父母還不太相信,興趣?她根本不去學習,哪裏來的興趣?她哪裏知道學習的興趣?難道,隻是吃啊,玩啊這些興趣?現在,父母明白了,興趣不僅僅存在於課本中,課堂上,更多的是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從此,父母也開始發現,宇華原來是個非常愛學習的孩子:她老是在不停地提問。“爸爸,為什麼天是藍的?”“媽媽,為什麼海水也是藍的?”“為什麼喝的水,洗臉的水,卻沒有顏色?”以前,父母會覺得煩,總是要麼胡亂說說,要麼搪塞不理——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有的東西父母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大人的虛榮心在作祟呢?看來得好好看看《十萬個為什麼》了。後來,父母就把一切地方,都當作了宇華的大教室。

就這樣,父母認真地對待宇華的各種問題,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一麵讓她自己考慮,一麵自己補習各種知識,然後再告訴她。宇華的“求知態度”得到了認真地回答,求知熱情也就更加高漲起來,不斷地提問,也在不斷地獲得知識。

怎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父母可以從以下建議中去掌握:

1.讓孩子從學習中不斷感受到樂趣。對未知的探索、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我們旅遊爬山一樣,登得越高就看得越多越遠,從而充滿著獲得知識的愉快。當孩子嚐到這種樂趣之後,即使管得嚴些,孩子也容易接受了,因為孩子從中感到了快樂。

2.讓孩子從努力中不斷體驗到成功。學習是一個苦差事,如果隻是一味地苦讀,嚐不到一點收獲成功的回報,時間長了勢必會厭倦。因此,對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功,我們都應看到並給予適當的表揚或鼓勵,哪怕是一句“今天很不錯”的話。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自己激勵自己再下苦功夫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3.要幫助孩子在奮鬥中不斷瞄準新的目標。帶孩子登山,我們總會常常指著前麵某一處說,加把勁爬到那裏歇一會兒。每次作業,每次考試,每次寒暑假,父母都應該幫助孩子定出應完成並且努力後能完成的目標來。如今天作業爭取8點前做完,這次考試力爭平均分數達到80分,比上次高2分等。讓孩子學習有目標,有奔頭,這樣不僅讓孩子從目標完成上感到的壓力而轉為動力,更能讓孩子從努力超前或超質量完成任務中常常體驗到成功,為以後攀登更高的人生目標打好基礎。不過在目標設置中一要防止要求過高,孩子努力了也完不成,他又何必去努力呢;二是不能隨意在孩子已完成目標後再加碼,讓孩子感到我努力了反而會有更多的作業在等著我,與其如此,不如慢慢做。

4.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小組。課外活動的實踐,可以使孩子切身感受到知識的不足,需要進一步學習。如孩子對數學沒有興趣,鼓勵孩子參加數學興趣小組,多做數學趣味題,就會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悄悄話:

選擇你感興趣的事情去學習吧!媽媽一定會支持你的。

4.勤奮刻苦是最能決定學習效果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產婆。”

吳靜賢,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孩子,從北京大學畢業,拿到劍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擁有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這與她的父母從小培養其勤奮學習的習慣分不開的。

吳靜賢是一個勤奮的女孩。她看不起那些守株待兔,凡事總想不勞而獲的人。她信奉一條原則:99%的汗水加1%的天分才會成功。小時候,父母就用“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來教育她。上高中後,她製定了自己的學習計劃。

靜賢上學時每節課都上得心驚膽戰的,總怕老師叫自己回答問題,要是自己回答不上來,挨一頓罵可是太丟人了。

於是,靜賢和同學們就都在這種狀態下存活著,像一頭頭勤奮的牛,沒有思想。惟一的特點就是整天忙忙碌碌,晚上回想一天的收獲時,卻發現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