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學會交往,重視友情(1)(2 / 3)

從1858年9月開始,在朋友們的熱情鼓勵下,達爾文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寫出了《物種起源》第四稿。直到這時,達爾文才覺得他的這本著作,可以拿去出版了。

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問世了。這本書印了一千多冊,當天就一售而空!

華萊士讀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深為達爾文那深刻的見解和慎重、謙遜的精神所感動。華萊士也是一個很謙虛的人,他認為達爾文確實比自己高明得多。他提議,把生物進化論定名為“達爾文主義”,而他則以自己是一個“達爾文主義者”感到自豪!

達爾文和華萊士的友誼真摯、感人的令人動容,他們的友誼,之所以這麼崇高,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友誼不是基於個人名利,而是以科學知識為共同基礎。

孩子,你如果想建立和鞏固好的人緣關係,那麼增進相互間的友誼就是非常必要的,具體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1)感情激勵法。

在人際交往中,要尊重人,關心人,要動之以情,對人要傾注真摯的熾烈的感情,以爭取人心,從而增進與對方的友誼。

(2)優化接觸法。

人們之間從相識、了解、深交到建立友誼,要經曆一個反複交往的過程。如果相互之間能密切接觸,就可以縮短這個過程。要增進與對方的友誼,你就必須憑著真誠的願望加強與對方的接觸。這種接觸要把握好“四度”:一是有一定的密度,即交往次數頻繁、頻率高;二是有較往的速度,即在第一次接觸後,緊跟隨後幾次接觸速度加快,迅速催化感情的成熟;三是有相當的深度,即接觸不隻停留在外表,而應一次比一次深入;四是有可感的濃度,即使對方感受到你傾注了一定的感情,使之受到感情的理解和接受。

(3)深層了解法。

美國沃特曼在《科技人員的管理》中指出:每個人的心理由三個動力層組成。第一層是表現層,即外表暴露出來的行為的總和;第二層是漸顯層,即自己性格的一些特征,為別人逐步了解,自己不一定覺察;第三層是隱蔽層,即涉及自己的隱私,自己清楚,但不願暴露給別人。在人際交往中,你要善於了解對方,不僅要觀察對方的種種現象,而且還要不斷地由表層深入到漸顯層,由漸顯層進入隱蔽層,從而達到對對方本質的認識。

(4)吸引法。

在人際關係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吸引方法來增進與同學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吸引的方法要根據對方的心理需求而定。

悄悄話:

最珍貴的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你一定要能記住這一點:真正的友誼永遠是忠誠無私的,它絕不會附帶任何條件或者什麼動機。

3.珍惜與同學之間的情誼

同學之間,既是學習上共同進步的夥伴,又是生活中互敬互愛的姐妹,同學間如果缺少了友愛,一切美妙的景象都將黯然無光。

張麗和蘇萌原來是一對好朋友,但在一次做遊戲時,張麗不小心把蘇萌的眼睛給弄腫了,從此兩個人便一直沒有說話,每天見麵時大家都很尷尬。其實,張麗有好幾次要找蘇萌道歉,但蘇萌每次都是理也不理就走開了。就這樣本可以處得很好的兩個好友“反目成仇”,讓每個人都變得不高興起來。怎樣才能消除這種不愉快的心理呢?張麗在心裏反複琢磨。一天,機會終於來了,那是一個星期六下午,學校組織災區募捐活動,平常喜歡助人為樂的蘇萌剛好沒帶錢,她可不想眼睜睜地看著災區的小朋友們受苦,自己卻不能盡些許微薄之力。張麗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把錢先替蘇萌捐上了,並且還署上了蘇萌的名字,等班主任在例會上宣布募捐名單時,蘇萌才明白是張麗幫自己把錢墊上了,她頓時感到心裏熱乎乎的,以前的一切和那些似乎非常之“不共戴天”的想法也在這一刻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等會開完以後,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隔閡早就煙消雲散了。是友誼化解了她們的積怨。

在你現在這個年齡,接觸與交往最多的就是你的同學,你也肯定十分渴望有一些知心的朋友,當然,在這之中,你或許也會碰到一些苦鬧,不要為此驚慌,因為這是很常見的一個問題。《中國青年報》就曾對中學生作過專門調查。

從調查中發現:除了2.5%和24.5%的同學分別隻跟家人說和記在日記本中(對誰也不說)外,有了3%的同學都選擇了向朋友傾吐自己的心事。

他們認為:①知心朋友要比父母更理解自己;②知心朋友即使不能圓滿地解決問題,但那傾訴以後的感覺卻是十分舒暢的。

從調查中也發現,當苦惱涉及個人隱私和異性朋友之間的感情時,就會變得複雜一些。盡管大多數同學都有朋友,而且很珍視他們之間的友誼,可真正跟朋友無所不談的人並不多,隻占36%。部分同學把友誼看得非常單純,對他們來講,朋友就意味著互相信任、互相幫助,甚至是“心連心”。

有位同學說:“我與知心朋友幾乎無所不談,不想保留什麼。因為我想,既然是知心朋友,就要真誠相待,要用自己的真摯的感情去對待別人,這樣隻有才會相處成最最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