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正確地認識自己,擁有良好心態(1)(3 / 3)

“你沒有完,你一定要相信你行,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不怕失敗的孩子。”

有了前麵的鋪墊,他立馬接著說:

“孩子啊,你想想,如果有三種人生道路,你會怎樣選擇?”

孩子“嗯”了一聲,把聽筒貼得更近。

周弘先講了兩種人生。“一種是成功而又痛苦的人生,它的人生經曆是痛苦地奮鬥,然後失敗,再奮鬥,再失敗……在痛苦中度過了一生,直到80歲。臨終前,按照世俗的眼光,他成功了,但是生命也結束子。

“另一種人同樣活到80歲,它的人生是歡樂而失敗的人生,經曆是歡樂地奮鬥,歡樂地失敗,在歡樂裏站起來,再失敗……在歡樂中度過一生,但到生命結束時,按世俗的評價,他失敗了,生命也結束了。”

“一個是成功而痛苦的人生道路,另一個是歡樂而失敗的人生道路,你喜歡哪一種?”

“第二種”那孩子想也沒想就說。

“你太聰明了,對於學生來說,求知應該是一種歡樂,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歡樂的過程。”

孩子情緒上來了,搶著說:

“伯伯,第二種好是好,但如果有歡樂而成功的道路不是更好嗎?”

“太好了,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三種人生道路。”

孩子的思維很活躍,周弘順勢而下: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段歡樂而成功的人生經曆,人與人的差異在於大多數人隨著生命成長把這種快樂的感覺忘掉了,而少數人把快樂的感覺延續了一生,他們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每個人在學走路時,都是歡樂人生的縮影。歡樂地跌跤,歡樂地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歡樂地邁步……直到成功,這難道不是歡樂而成功的人生經曆嗎?你想想,除此之外,還有歡樂而成功的例子嗎?”

孩子興奮了,大聲地喊:“還有學自行車、學溜冰!”

“對了,關鍵在於不怕失敗,恐懼就會消失。如果你保持這種心態,那麼快樂將伴隨你的一生,你能做到嗎?”

“能做到!”孩子興奮地說,電話裏傳來了孩子的笑聲。

孩子的問題經過周弘的這樣一翻譯終於得到了解決。

由此可見,人生道路,重點不在於選擇那一條,而在於你要在過程中,快樂地去奮鬥,那兒成功必然會降臨。

悄悄話:

你的人生之路應該向你學走路時那樣,要始終保持快樂的心態,那麼你的生命才會美麗,你的人生才能真正地成功。

4.擺脫焦慮帶給你的困擾

當你麵對一件無法解決的事情時,由於心理作用的影響,你往往會將目光轉向事情的負麵,心情會愈來愈煩躁,集中到一定程度,你就會有焦慮的情緒。焦慮進一步侵害你,問題就會越來越多,你的自卑感就也會越來越強。

一個人一直都是充滿自信、精力充沛、富有理想,但是如果遭受一次重大的挫折,他就很可能產生焦慮感,覺得疲憊不堪,心情沮喪,隻能幹一些小事,對工作失去了興趣,一切事情都令人煩躁不安,更讓他煩躁的是,在回到家裏,麵對親人時還要擔心自己的事業上的挫折為他們所知道。所有這些都無法從他的腦海裏消除,這讓他如此心煩意亂以致不想見任何一個人。有時感到自己得了嚴重的疾病,並且好長時間都天天失眠。他根本無從理解自己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也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你又沒有這樣相似的經曆?焦慮是煩擾、侵蝕你的思想與影響你的心理的殺手,它往往會影響你的判斷力,進而導致盲目行動,更加劇身心的疲憊,讓自卑情節更牢固。因此你要想超越自卑,就要切實地克服焦慮情緒,讓自己能“心平氣和”地工作和生活。

長期的處在焦慮處境中,會讓你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會使你的身體出現不適反應。這可能導致頭痛,肩部、背部及胸部的疼痛。焦慮還會導致心理的變化。由於思維過度集中於憂慮的事情,以致人們總是認為事情糟糕極了,擔心事情不可挽回,從而常常采取消極的態度,這種消極的態度又會給身體的變化帶來惡性循環。這還不是全部,由於心理和生理產生變化,外化到你的行為,就可能導致你行事方式不正常。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煩躁不安和緊張狀態時,會不斷的消耗人的精力使人疲憊不堪,從而無法處理危機情境。有時,你可能借助於吃東西,抽煙或飲酒來安慰自己。這雖然能在某種程度上使自我感覺良好一些,但卻要你付出身體健康的代價,而且它並不能讓你最終擺脫焦慮;害怕時最常見的反應是逃跑或躲避激起恐懼、焦慮的目標或情境。然而,逃避隻能一時,你不可能一直都去逃避。

不知長久以來你是否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解決問題一定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即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對症下藥,即怎樣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解決?而不要把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一些瑣事之上。解決焦慮的問題,就正是需要你去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