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遊擊戰為何能撐起抗戰半壁江山(3 / 3)

中國遊擊戰爭的三大特點

在毛澤東全麵、係統、充滿創意的遊擊戰爭理論指導下,中國億萬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遊擊戰爭,迸發出極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二戰期間普遍存在的遊擊戰中,中國的抗日遊擊戰爭無論從哪個方麵看,都堪稱世界之最。

開展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是第一個武裝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也是最早發動遊擊戰爭的國家。從1931~1945年,中國的抗日遊擊戰爭持續了整整14年,比歐洲的遊擊戰早了8年,比亞洲其他地區早了10年。

規模最宏大,空間最廣闊。二戰期間,世界各國被占領地區有上億人民群眾參加各種形式的抵抗運動,其中遊擊戰發展充分的歐洲各國有總計超過300萬人直接參加遊擊武裝。而中共領導的抗日遊擊武裝由最初的幾萬人發展到上百萬人,還有200多萬民兵,並建立了19塊抗日根據地,控製了1.6億人口和100多萬平方公裏的遼闊地域,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完整意義上的敵後戰場。

水平最高,能量最大,戰略作用最突出。二戰期間的遊擊戰遍及世界各地,但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能有中國抗日遊擊戰爭那麼大的能量和戰略作用。中共領導的遊擊戰爭從一開始就立意宏大:要在日軍後方獨立自主地開展大規模遊擊戰爭,造就一個持久穩定、規模龐大、能夠長期吸引、打擊和消耗日軍主力,對戰爭全局發揮決定性影響的新戰場。為此,區區幾萬裝備低劣的八路軍、新四軍,以超常膽略逆勢而上,如水銀瀉地般滲入日軍所占地區,打出了一個幅員遼闊的敵後戰場。

大規模遊擊戰爭的展開是決定中國抗戰前途命運的關鍵之舉,它不僅改變了雙方交戰的基本格局,形成了有利於中國的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迫使日軍陷入同時應付前後兩個戰場的困境,而且極大地改變了雙方作戰的“遊戲規則”,使日軍半數以上的兵力不得不放棄擅長的大兵團作戰方式,被迫回師後方,以高度分散的配置來對付陌生的遊擊戰爭。如此一來,中日戰爭就脫離了日軍追求的快速決戰方向,進入了中國設定的持久戰軌道。全麵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遊擊戰爭獨當一麵,抗擊了半數以上的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撐起了抗日戰爭的半壁江山,其局麵之大、能量之巨、戰略作用之顯赫,遠遠超出了日軍的想象,各國的遊擊戰也無有出其右者,堪稱人類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觀。

摘自2015年6月5日《參考消息》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