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貸款決策不能完全流程化與標準化(2 / 2)

不難看出,提供個性化服務獲得的穩定的高利潤的能長期增長的收入,遠遠好於過度標準化服務獲得的不穩定的低利潤的一次性收入。

三、風險控製方麵,加入個性化服務的情況

在標準化的“信貸工廠”模式中,其對風險的處理主要集中在預警和分級處理兩個方麵。其思路主要在批量處理,即對風險的預警依賴於提前設置的指標,不同的指標異常對應不同層次的風險級別,針對不同風險級別的貸款又會采取不同的貸款收回等風險處理手段。這種對於風險的處理其實是相對滯後且被動的。它總是在風險發生或將要發生時才知道,並且並沒有直接解決掉風險,而是通過收回貸款這種雨中收傘的自私方式來減少自己的損失。相當於是風險的接受者而不是控製風險。

如果能夠加入個性化的服務,銀行除了能夠通過掌握的大量軟信息更早地預見到企業將麵臨的風險,還能為解決這種風險提供谘詢建議,必要的時候甚至提供應急資金。這種處理風險的方式無疑更加積極主動,對於風險的規避也更加有效且負責。不過這個主動處理風險的方式有“主銀製度”中幹預企業經營的嫌疑,並且存在“僵屍效應”和“綁架效應”的風險。所以很難說加入個性化服務對於銀行來說能更好地控製風險。不過從整個市場來說,我們更樂意看到負責的銀行,更樂意看到中小企業的生存時間變長,抗擊風險能力變強。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信貸工廠”模式的風險控製中加入個性化服務,具有正的外部性。

四、結論

“信貸工廠”模式不應該過度強調流程化和標準化,還應該加入關係型貸款中的差異化個體服務,這是可行且必要的,能讓“信貸工廠”模式更好的運行。

參考文獻

[1]楊曉璐.“信貸工廠”模式的探索與應用[J].金融財稅,2011(01).

[2]王琦,林健.中小企業融資與關係型貸款[J].商業時代,2005(12).

作者簡介:徐萬 (1991-),男,漢族,四川成都人,就讀於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研究方向:公司稅收,公司金融。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