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現狀分析
金融理論
作者:於浩然 尚潔
【摘要】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是 20 世紀 80 年代興起的一項新的銀行業務,雖然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個人理財產品市場蘊含巨大機遇和廣闊前景。文章首先概括了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目前的發展狀況及表現出的特點,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最後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關鍵詞】銀行 理財產品 現狀分析
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是指由商業銀行設計,通過銷售產品而募集資金,並將其根據合同的約定投入資本、貨幣市場,在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理財產品合同約定分配給理財產品購買者的金融產品。
一、目前我國理財產品現狀特點
近年來,國內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個人理財需求旺盛,這就促使國內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了各種形式的個人理財產品,如光大銀行的保證收益型T計劃、招商銀行的銀銀通人民幣歲月流金及工商銀行的工銀財富係列等。
與此同時,我國理財產品市場呈現出客戶數量眾多和客戶財富增長快的特征。首先,隨著國內資本市場不斷開放和不斷創新,資本財富增值效應不斷擴大,客戶財富不斷增長。個人財富的迅猛增長催生了財富管理的迫切需求。
其次,客戶財富增長迅速。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財富迅速積聚,城鄉居民收入均在顯著提高。近期股票市場投資報酬與風險不匹配,債券類投資品種業績表現優異個人客戶對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給予了極高的期望。
二、目前國內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購買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錯誤認識
當前市場上的投資者大多是普通民眾,對理財產品缺乏正確理解,往往將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混淆,然而實際上,金融市場變化莫測,而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與所投資市場表現相聯係,理財產品最終實現的收益,很可能與預期收益有偏差。
(二)投資者缺乏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風險偏好的判斷
基於當前理財產品市場上投資者的構成情況,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所謂風險承受能力,通俗來講就是能承受多大程度的損失而不至於影響到正常生活和情緒。而風險偏好則是人們主觀上對風險的態度。在實際認知和判斷上,普通老百姓常常會因為過度自信,或者周圍投資者的情緒變化等原因而發生風險喜好和風險厭惡的轉換,做出不科學的投資決定。
(三)銀行營銷人員服務缺乏專業性
專業的營銷和服務可以向投資者準確傳授理財產品的知識,幫助投資者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然而當前我國銀行營銷人員層次普遍偏低,在營銷與谘詢以及銀行配套服務上都缺乏專業性。首先銀行營銷人員存在道德風險。一些銀行銷售人員缺乏專業的培訓,在理財產品的宣傳中,強調預期獲得的收益率或可以實現的最高收益率而淡化產品的市場、操作、利率、彙率、流動性等風險。其次,銀行的配套的信息披露、重大事件報告機製不完善。
(四)投資者係統性理財方案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