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善 穿紅馬甲的“省長”誌願者
關注
作者:徐忠友
2014年9月17日上午,由浙江中華文化學院主辦“中華文化與浙江發展國際研討會”在杭州舉行。一位身穿紅馬甲的浙江博物館誌願者,應邀為出席國際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作了一場題為《璀璨浙江,越地長歌——浙江曆史文化漫談》的主題報告。
博物館為誌願者統一發放的紅馬甲,穿在這名誌願者身上稍顯緊繃,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講演的熱情。深厚的學識素養、豐富的講授內容、清晰的邏輯思路、生動的表述方式,令在場的專家學者也聽得有味,頗受啟發。而這名投入演講的誌願者,正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原省長呂祖善。
在浙江省博物館,他擔任“越地長歌”展館義務講解員。
“我大學畢業至今40多年,其中38年在浙江工作,是浙江的山山水水哺育我,浙江的人民給予我一方幹事業的舞台。浙江是個能幹事、能幹成事的地方,能為浙江人民謀一點福利,為浙江經濟發展做出一點貢獻,我很榮幸。”由於熱愛浙江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呂祖善便以此方式,為公益事業及弘揚浙江曆史文化作貢獻。
越地長歌,展示浙江精神
2012年初春時節,呂祖善身穿浙江博物館誌願者的紅馬甲,手握講解的小話筒,第一次以義務講解員身份亮相浙江省博物館。他帶著一批參觀者走進“越地長歌——浙江曆史文化陳列”展廳,將展廳分的“文明曙光”、“古越王國”、“三吳都會”、“東南翹楚”、“繁庶兩浙”五個部分,把浙江“精勤耕戰”的文化品格為主導的2000多件(組)展出文物一一向觀眾作以介紹。
呂祖善首先闡述“越地長歌”四字的內涵:“越地”指浙江,“長”指浙江在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的文明史,“歌”指浙江在曆史長河中的曆史積澱,也就是浙江的文化。繼而,他向觀眾介紹作為浙江史前文化之代表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演進及成就;詳細分析了以會稽郡和杭州城的興起為標誌,浙江逐漸成為全國經濟文化重心的曆史原因和文化緣由。輔以多媒體視聽等現代手段,他為觀眾展現浙江大地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獨特文化魅力。呂祖善懷有深情地講起這片土地的源起:“當中原的夏商帝國興起時,這片土地上還生息著‘斷發文身’的古越人。他們在山海變遷的嚴峻環境中,立足於生存和開拓,積極順應社會變革和民族融合,不斷拓展對外交流,發展出精勤耕戰的文化品格和經濟本位的價值取向,創造出了諸多光耀千秋的偉大業績,使這片曾經的荒蠻之地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中國文明氣息最濃厚的地方和成為中國最富裕、最繁華的地方。中國的文明之所以能延續,浙江之所以有如此輝煌的今天,依靠的是文化的支撐。”
剛開始,呂祖善的講解詞是博物館提供的。幾次講下來,他覺得不過癮,認為還有太多東西想介紹給大家。於是呂祖善向浙江博物館借閱大量資料,把幾乎每件陳列文物的背景都細細梳理一遍,遇到問題便到浙江博物館找專家請教,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了一份更全麵的講解詞。
在介紹到良渚文化時,呂祖善提出“早期國家”的概念,並用各類文物和考古發現進行論證。他參考史學界的最新觀點,認為在良渚文化消失之後,中華文明並非單一起源,而是“從滿天星鬥到多元一體”;他講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列舉了多種可能,並詳細講述自認為最有可能的“大洪澇”,這個觀點,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的吳露生聽完講解後準備寫進自己的新書中去。
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秦漢六朝對浙江的開發,到唐宋時期浙江逐漸成為中國經濟重心……上溯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下至辛亥革命,呂祖善全麵生動地講述了浙江文明的曆史進程。他時常將思緒穿越古今,帶著觀眾在歲月變遷中對比思索。講到南宋時期,他把首都臨安(今杭州)稱為“世界大都會”,還把當時的皇城臨安稱為“800年前的紐約和拉斯韋加斯綜合體”。“因為當時臨安的人口多達100多萬,歐洲那些大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當時人口都不到杭州的十分之一,所以杭州在當時既是世界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還是文化娛樂中心。提起明代浙江出現許多市鎮,他又聯想到當今浙江發展迅速的縣域經濟、塊狀經濟”,他自豪地說,“浙江雖然曾經是窮鄉僻壤、幾起幾落,但通過人們的努力拚搏,如今的浙江已經成為中國最富裕、最繁華的地方之一,這充分展示了浙江人民頑強拚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在講解中,呂祖善還穿插他對浙江文明的研究心得和獨到見解:“浙江的文明包括中國和世界的文明都是從農業文明開始的,越國精勤耕戰,用稀有的青銅鑄造生產工具和兵器,這是浙江人精明、勤勞、務實之風的源頭。”
他還談到浙江曆史上很多名人學者及其務實的特點:漢朝會稽上虞人王充,他寫了唯物主義著作《論衡》;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朱舜水在反清失敗後去日本講學,提倡辦學和改革,被稱為日本的孔夫子;清初著名史學家萬斯同花了整整20年編寫了《明史》,後期雙目失明隻能口述由弟子記載;浙東學派的創始人呂祖謙,提倡“講實理、育實材、求實用”。“從曆史上看,古人一輩子幹一件事,甚至幾代人幹一件事,都是很平常的。但當代人過於浮躁、急功近利,最希望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就能幹好一件事。當下人還應繼續發揚呂祖謙等先輩的務實之風,是頗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