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的若幹天內,北京時間每天早上7點,幾內亞時間深夜11點,忙碌了一天的楊鵬都會發回工作動態信息:
今天專家組和醫療隊搬到駐地,下午對駐地進行徹底消毒。幾內亞黃熱病、瘧疾、霍亂等傳染病高發,蚊蟲防治尤為重要。大家全副武裝,防護服、口罩、手套、護目鏡,背著幾十斤的消毒器具工作一下午,都累壞了,護目鏡裏都是霧氣,衣服也被汗濕透了,但這可比禽流感時給密切接觸人員做流行病學調查和采樣輕鬆多了。
今天給一個中資企業做埃博拉防控與健康知識培訓,前兩天在停電間隙收集整理的材料都用上了,對我國駐非工作人員進行科學的防控指導很重要,因為恐慌比疾病影響大。
……
其實,中國醫療隊的到來,除了給幾內亞民眾帶去了希望,也讓在幾內亞的中國人感到了踏實,這比給多少安慰話都來得實際。而楊鵬給中資企業做了幾場埃博拉防控與健康知識的培訓,用科學知識為他們消除恐慌,給他們吃一顆定心丸,因為恐慌比疾病影響大。
在幾內亞的32天裏,雖然日子很辛苦,隨時有感染烈性傳染病的危險,睡覺的床上有咬人的螞蟻,吃不上新鮮的蔬菜,但是楊鵬也收獲了很多感動。
雖然身處萬裏之遙的異國他鄉,雖然疫情肆虐,但幾內亞人民對中國人的信任、友好與認同讓楊鵬感受到真情和溫暖,也給他們的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走在路上,隻要當地人見到楊鵬,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笑著向他打招呼,就連兩三歲的孩子都會用法語或漢語對他說“你好”。
“我很敬佩這幾十年來到幾內亞的一批又一批醫療隊員,在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每天救治大量病人。除了人道主義和國際責任之外,也是中非友誼真情的體現,這是真正的大愛!”楊鵬說,“中國13億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解決了教育和醫療問題,還可以對兄弟國家伸出援手,我為國家自豪!作為一名中國的公共衛生人員,我更自豪,因為我可以幫助當地人,我們的到來,能為當地的疫情防控帶來希望的曙光,我也盡最大的努力,為當地的埃博拉疫情防控做出北京公共衛生專家、中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貢獻。”
在按原計劃離開幾內亞的當天上午,醫療專家組還在做培訓,要站好最後一班崗。回國轉機途中,因為法國航空公司員工罷工,他們轉乘國航,在巴黎機場候機15個小時,在那裏,3個人抓緊時間完成了總結報告並發回國內。“這才算圓滿完成任務。”楊鵬說。
援非32天之後,楊鵬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經曆了短暫的觀察期後,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而時刻關注埃博拉疫情是他不變的日程。對於楊鵬的表現,疾控中心領導說,“楊鵬有堅實的專業功底,取得了一些防控大規模流行傳染病的經驗,工作積極嚴謹,責任意識和大局觀念極強。此次援非,他把這些經驗帶到疫區發揮作用,能體現北京疾控的水平和能力。”
劉東磊:疫情中體現中國力量
和楊鵬差不多時間,北京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免疫預防所專家劉東磊也接到了援非的任務。
雖然他曾在SARS、甲流、禽流感等傳染病暴發時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還參與了北京奧運會、建國60周年慶典、印度洋海嘯醫療救援等重大公共衛生保障和援助工作,但是他在接到任務的那一刹那,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畢竟在埃博拉疫情的新聞鋪天蓋地,西非疫區局勢動蕩不安的時候,幾內亞到底是什麼情況?他實在沒底。
相比較楊鵬的匆匆上陣,作為第三批援非的公共衛生專家劉東磊因為有一個月的準備時間,前期工作做得相當充足,除了基本的防護設備,連防蚊蟲的藥也都帶上了,在這一個月內,陸續接種黃熱病疫苗、霍亂疫苗、流腦疫苗。
而最讓劉東磊踏實的是在楊鵬回國之後,他們做了一個詳盡的交流,明確了自己到達幾內亞之後的工作和任務,以及注意事項。
2014年9月20日早上,作為衛計委派駐幾內亞的第三批專家組的成員之一,劉東磊一行三人從北京出發了。因為埃博拉疫情爆發後,很多國家都暫時中斷了通往西非的航空線路,他們輾轉三段航程,於當地時間9月21日淩晨3點(北京時間21日中午11點)抵達幾內亞首都科納克裏。
在中國大使館和中國駐幾內亞醫療隊的幫助下,他們很快了解了當地疫情,並與當地有關部門成功接觸,順利開始工作。
“在幾內亞,我們的主要任務和之前的楊鵬差不多,就是對中國駐幾內亞醫療隊、中資企業和當地華商開展針對埃博拉的培訓,包括如何預防、主要症狀是什麼、如何早期篩檢、發病後如何就醫以及瘧疾等當地重點傳染病進行培訓,並爭取收集到埃博拉病例的相關流行病學資料和臨床資料。更好地製定與完善當地華人埃博拉防控和救治應急預案,同時也有助於我國相關防控措施的製定和更新。”劉東磊說。
劉東磊到達幾內亞的時候,當地疫情比較平穩,這樣的現象讓不少人認為幾內亞疫情出現拐點的時間已經到來。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有些失算。當地宣傳力度不斷加大的同時,有關部門也在疫區逐門逐戶地開始進行主動搜索,很多居住在偏遠山村的病例就這樣被搜索了出來,疫情又有所回升。可見在疫情發展地區,不能盲目樂觀,數字的下降可能是因為一些病例沒有被發現,而盡可能找到病例是控製疫情擴散的前提。直到他們離開幾內亞時,發病患者人數仍處於較高水平,絲毫沒有看到下降的拐點。其實隨著疫情不斷加重,早在10月初世界衛生組織就做出預測,與非洲交往密切的國家,發生病例輸入的風險幾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