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夏征宇 數字時代的人生大融合(3 / 3)

夏征宇再次成功轉身,出任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高級研究員,專注於媒介研究、傳媒管理信息係統、互聯網與新媒體信息挖掘、跨媒體傳播效果實時測量與分析、計算機算法與模型等研究領域。

當新的實驗教學樓剛剛落成,劉校長和蘇書記當即決定,在16層劃出一個50多平米的房間給夏征宇做研究使用,成立傳媒科學研究所,並由他任所長。“學校房源一直比較緊張,領導非常信任地給了我這樣一塊地方,我非常感激。別小看這50多平米,我們就是在這裏白手起家,為學校、為行業、為國家做出貢獻。”

在全新的平台上,夏征宇發揮專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他在國內外刊物和會議發表論文20餘篇,軟件著作權8項,主持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項,中宣部專項課題3項,廣電總局社科重點課題1項,承擔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新媒體專項1項。

他領導研發了“廣告媒介預算優化係統”、“電視節目綜合評估與預警係統”、“媒介價格決策支持係統”、“普通話水平測試計算機輔助評測與管理係統”、“網絡輿情智能分析評估係統”、“互聯網傳播效果實時測量與分析評估係統”等,在輿論宣傳、互聯網產業、市場營銷與廣告、競爭輿情分析、政府及企業公關、市場調查與谘詢等領域受到廣泛好評。

2003年榮獲中國廣告協會電視與報紙委員會“中國傑出廣告人”稱號,2005年獲得國家創新基金資助,2007年獲得“中國網絡廣告10年百人”稱號,2009年榮獲北京市“中關村20周年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稱號。

“傳媒科學研究所集人文科技於一體的戰略媒體研發機構,定位於傳媒信息領域科技與人文科學的交叉研究,目標是建立基於技術手段和平台支撐的高級智庫。”夏征宇稱,目前承擔和完成的科研項目有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新媒體專項“數字新媒體內容製作集成運營及監管平台”,以及廣電總局社科重點課題“三網融合背景下跨媒體傳播效果評估標準體係研究”等。目前正在研發的“輿論應對與引導的沙盤推演係統”,就是融合了跨媒體大數據技術、建模技術和博弈論方法等,是科技和媒介研究高度融合的項目。

他認為,傳媒大學的優勢和特色是在文理交叉融合方麵,特別是在新聞傳播、人文藝術與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方麵。“新聞傳播、人文藝術是肉,信息技術是骨。骨離開了肉幹巴巴,肉離開了骨軟塌塌,有骨有肉才能茁壯發展。這裏又有大量的具有創造力的優秀學生,把他們教育好,指導好,在保持傳統的廣電媒體優勢的基礎上,在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新媒體方麵下功夫,前景廣闊。”

與此同時,夏征宇也認為,學校在新媒體教育方麵,也應該多從行業、市場、產品與用戶體驗方麵多考慮,互聯網思維、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強調的就是用戶體驗、需求,就是人性化、以人為本。實際上,在世界範圍看,新媒體技術的進步並不完全是高校在封閉的象牙塔內做出來引領行業的,反而是一些大企業或草根創新的進步,促進了高校教育的進步。他指出,健康的模式應該像美國矽穀和斯坦福大學那樣,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創業企業在那,最好的學校也在那,他們引領這個行業潮流,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不能分割。學校蘇誌武校長等領導與北京市、朝陽區正規劃中國傳媒大學與朝陽區定福莊文化與傳媒產業園區,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受到極大鼓舞,並堅定了信心。

“所謂新媒體,還是針對傳統廣電、平媒來說。從媒體的特性講,衣食住行傳,傳播是人類的基本行為之一。衣食住行是對個體的人來說的,傳播行為直接反映人的社會屬性,反映人類的社會行為。每當新技術問世,人的社會交往行為就發生很多變化。”夏征宇對新媒體總結,“一是新技術的出現;二是傳統媒體以新的形式出現;三是不同媒體相互融合,包括功能上和形式上的融合。新媒體以後的趨勢就是人性化,方便,平等。傳統媒體是人身的某一個係統的延伸,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延伸。網絡空間不僅是信息的交往,有些甚至是精神、感情上的交往與寄托,並與人們日常的生活消費行為緊密聯係在一起。這是新媒體的特點之一。人類的社會屬性今後怎麼發展變化,也就是新媒體的發展方向。新媒體的發展,也一定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正能量。”

在采訪接近尾聲的時候,夏征宇向記者坦陳,自己下一步將主要做新媒體方向的投資引領者。站在研究工作者的角度是觀眾,站在踐行者的角度是演員,這位“傳媒界的奇才”仍然寶刀不老,開啟新的征程,以促進新媒體事業更快更好發展。

責任編輯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