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夏征宇 數字時代的人生大融合(2 / 3)

改行傳媒,融合開拓

“互聯網和新媒體講交叉融合,而回顧我走過的路,經曆比較豐富,從事的領域也較多,本身就是一條融合的路,並貫穿我人生經曆的每一個腳步。所以,我對融合有著深刻的體會,同時也熱愛、擅長。”——夏征宇

博士畢業後,夏征宇留校任教,教的仍然是他所學的專業。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傳媒?他稱這一切改變皆是因為家庭和孩子。“孩子出生後不久,我夫人脫產到北京讀博士,讀的就是傳媒。”在南方一些校友的反複邀請下,夏征宇一步三回頭地下海了。他南下廣東,在一家外資電子企業裏做總經理特別助理兼產品策劃總監。在這裏,他發現了一個與學校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工作節奏、管理模式、工作效率都不一樣。

1997年,因夫人博士畢業進北京廣播學院任教(現為中國傳媒大學),夏征宇決定北上,一家團圓。他被北京一家跨國傳媒集團高薪聘請,也就是現在的實力傳播集團(ZenithOptimedia),隸屬於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是全球領先的媒體傳播公司,也是最早倡導和最堅定執行媒體投資回報(ROI)的代理公司。“我夫人是做傳媒的,家裏有很多關於傳媒的書,我每次看到這些書,就會有很多想法融進去,看到前沿的東西,我就會想將來該怎麼發展,其他行業該怎麼融合。”

這是夏征宇第一次華麗轉身。在這裏,他了解到最好的調研係統,“我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廣告、媒介,他們看中我的就是係統的集成能力和統計分析能力。這家傳媒集團把國外先進的數據分析方法帶到國內。那時候寶潔在媒介投放這塊,都是由我們公司負責集中購買、投放。1998年公司媒介投放是30多億元,我主管調研、數據分析和係統集成,當時公司這方麵預算是年度1000多萬港幣。”

憑借良好的數學基礎和係統的編程能力,夏征宇在新的領域如魚得水,引領並改變著整個媒介、數據這個行業。很快,同行中人便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笑說:“大家起初都以為我是港台來的,因為從沒聽說過我的名字。”

夏征宇回憶,那時,實力媒體每兩個月要出一次《通訊》,然後各大媒體廣告部都會收到,上麵有新的發現、新的觀點。媒介基礎部分,平麵媒體過去叫閱讀率調查(讀者調查),早年有新生代做讀者調查;還有央視調查谘詢公司CTR,這兩家比較出名。然而,這兩家公司之所以能在中國發展起來,與夏征宇有直接的關係。“新生代用的是英國調查局的一套方法,用美國TELMAR公司的分析軟件。他們做起來,需要基本客戶,具體怎麼分析、做案例,都是我們給他們做案例,然後他們全國推廣。CTR也做讀者調查,我一直比較支持,還與他們簽了第一筆大合同。”

而關於電視收視率,包括規範、使用,夏征宇一直都在做基礎性、開創性的工作。“那時,剛經曆了收視率傳統的調查方法和機頂盒測量方法的過度,是數據采集技術上的轉型,大的數據分析建模都是我做研究。”

現在回想起來,夏征宇說:“如果我當時不在外企,就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他們給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條件,我才得以發揮。外企注重流程、模式、標準,我也很受益。我很喜歡琢磨事情,研究事情發展的方向,並且追求完美。”

即便如此,夏征宇仍然覺得在外企每天做的並不是自己熱愛的事情,“我不喜歡琢磨人,不擅長行政類的工作”。他想,如果自己開發產品、係統,會給行業作出更大貢獻。於是,1999年,他決定離開公司,自己創辦谘詢公司,開發產品,做數據谘詢(也就是智庫)。當他遞交辭呈的時候,老總以雙倍甚至三倍的薪水挽留他,但他義無反顧。

然而,在谘詢公司創辦幾年之後,多年來始終工作如一的夏征宇又轉型了。“一是感覺到信息谘詢工作的模式需要係統工具平台支撐,二是係統工具能在較快時間內成批培養優秀分析谘詢人才。所以,我開始向IT方向特別是互聯網轉型。我是搞數據分析出身的,互聯網的數據是最新、最大的,後來我投入若幹年研究互聯網媒體傳播效果的定量化、標準化,數據的定量采集和分析工具。”

回歸大學,如魚得水

“我對傳媒大學很有感情,和領導、同事們的關係也都很好,始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校給我提供了這麼好的平台,自身感覺有壓力,這壓力也是我發展的動力。”——夏征宇

2006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夏征宇的麵前,中國傳媒大學時任校長劉繼南與黨委書記蘇誌武找到他,希望他能加入傳媒大學。“兩位領導求賢若渴,平易近人,絲毫沒有領導架子。當時,我在媒介行業已經很久了,與傳媒大學的很多老師都有過合作,因為是搞傳媒的見識比較廣,所以比較大氣。學校文化也非常好。這是我對傳媒大學的整體印象。我覺得傳媒大學有很好的研發資源,我熱愛做研究、研發,對我而言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