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探索”成為中國新媒體研究的共同標簽
如果說校園內的學術創新需要的是春風化雨,校園外的天地早已波瀾壯闊。
2006年中國新媒體產業的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成為媒體行業規模和結構變化的主要推動力。眼見新媒體產業已在全國已成燎原之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領銜創辦了全國新媒體係主任(院長)論壇。此後,全國有關的高校自發成立了論壇的執行委員會,並推選廖祥忠任第二屆論壇的輪值主席。2007年9月召開的第二屆論壇,目標直指中國新媒體的學術積累與學科建設,以“新媒體藝術教育創新與發展”為主題,引發了全國相關的100多位院係領導與7所外國大學院長的熱烈研討,為全國高校自主探索新媒體研究與教育道路的風氣開了個好頭。
更進一步,2013年教育部成立了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把動畫和數字媒體放在一起,從在課程和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宏觀戰略研究、教育質量監控、分類指導等各方麵促進中國新媒體教育的發展。在這個新成立的中國第109個教指委中,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蘇誌武任主任委員,廖祥忠任秘書長。該教指委把教學分為動畫專業、漫畫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等幾大板塊,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做了深入的調研與標準研究,對整個中國的數字媒體高等教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推動作用。於是一個以前不可想象的現象出現了,2014年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全國新設專業中名列前茅,幾十所高校增設了這一專業。
宏觀問題的研究讓廖祥忠有機會跳出來看待中國的新媒體發展。近五年來,他越來越覺得以網絡為載體的各種新媒體產業絕不隻是一種媒體,而是一個社會。自從馬化騰提出“互聯網+”的理論,廖祥忠也反複思考了互聯網的真實屬性,他的結論是“不隻是+,還要是++才行”。“++”不隻是網絡的延伸,而是一個完整的互聯網社會。網絡的發展,究竟會給中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廖祥忠主動擔綱的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網絡與未來社會中心”,就致力於這個方向的研究。而且廖祥忠對未來中國的網絡社會持非常樂觀的態度。他的依據是,聰明與勤奮是中國人最大的特質,這個特質決定了中國在農耕時代的無往不勝。但進入工業社會,僅靠個人的聰明已經不夠了,還需要團結與合作,群體的創造力才能得以顯現。“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馬雲這樣的互聯網英雄將大量湧現,中國一定會有更多傑出的、世界級的人物出現,所以我對中國網絡社會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說話時,廖祥忠十分篤定。
廖祥忠進一步預言,在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再過若幹年,“廣電”的概念也會慢慢消失,這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的步伐。他認為目前所有的媒體,都不得不麵對這樣的趨勢作出改變,這也是中央很敏銳地意識到媒體融合的必然性,提出傳統媒體必須抓緊作出戰略調整的原因。“我認為時間不多了,你不主動融合,麵對的隻能是被吞並,被消融。”
他的預言是有基礎的。“我是一個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以前一到周末我會把很多雜誌抱回家,閉門謝客,專心吸取雜誌上的新鮮內容。微信出現後,這些習慣全改了,小小的一篇微信文章,隨時隨地可以汲取新知識、接收各種反饋;任何一點想法,馬上可以通過搜索獲得海量信息,比電視、雜誌這樣的單向媒體不是過癮多了嗎?”“現在早上起來會突然發現,我怎麼沒有看《朝聞天下》的習慣了?研究電視的人都可以脫離電視生存了。” 通過自己想社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廖祥忠總結出新媒體領域研究的兩把鑰匙:首先是忽略技術製約的因素。“對互聯網媒體的研究就要忽略帶寬的製約,根據摩爾定律,帶寬的增長是必然的”。早在四年前,廖祥忠就提出Wi-Fi的全世界覆蓋一定能夠實現,高校應當致力於高速無線寬帶下,海量信息自由傳播後的媒體結構變革研究;其次是忽略成本。“很多在當下看起來資金門檻高不可攀的領域,未來一定會有個人化集成化的廉價媒體平台出現,今天1億元才能解決的事,未來很可能一元錢就行了,錢多錢少不是問題,能否實現才是研究的重點”。
未來在於傳承與貫通
說來有趣,如今癡迷於新媒體教育的廖祥忠,自己接受新媒體概念的過程遠比他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