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思考(3 / 3)

2、幫助貧困大學生學會與人相處,培養其對人的信任、理解和真誠感。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人有獲得歸屬感、依戀感、信任感的需要。這些人的初級形態的情感經由社會化過程,可以發展成為同情、友誼、分享、合群、尊敬,以至集體感、愛國感、責任感等更高形態的道德情感。無論是初級形態的情感、還是高級形態的情感,無一例外都是發生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而人際敏感是貧困大學生存在的最重要的心理問題。因此,我們要竭盡全力營造融洽的集體氛圍,使貧困大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以消融其退縮、害怕、恐懼的人際敏感心理。我們可以從兩方麵人手,其一是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引導。傳授他們人際交往技巧,培養他們對人的信任感、真誠感。信任別人,才能得到別人信任,建立起真正的友誼,避免人際孤獨;真誠地向他人表達情感、思想與觀念,才能消除自我封閉狀態,贏得友誼與理解,找到客觀評價自我的尺度;學會換位思考,用寬容的心態去理解社會、集體、老師、同學,去理解學業、事業、愛情、家庭,對寬鬆人際關係氛圍的營造無疑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其二,加強對其他學生的教育與引導,尤其引導其他學生理解貧困生的生活處境與困難,促使他們願意與貧困大學生交往,不歧視貧困大學生,並在交往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3、幫助貧困大學生正確認知社會、積極融入社會,樹立社會責任感。極少數貧困學生不能正視家庭貧困的原因,把主要責任歸結為社會分配的不公,以至於受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衝擊,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在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經濟援助的同時,我們還要提高貧困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培養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強調將個人利益與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發展緊密結合。應該說,這一目標與對其他大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刻意給貧困大學生安排更多的接觸社會的機會,同時幫助貧困生分析貧困的家庭狀況與複雜的社會現實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讓貧困生自己去探知一個真實的社會,使之對貧困,對公平、責任、成就、使命等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進而將這種認識升華為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祖國熱愛的自豪感、對自己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關切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 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子勳.自信、自尊這東西[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