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研究結果表明,貧困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綜合狀況明顯不如非貧困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狀況,其自身的羞怯、自卑、性格孤僻、冷漠多疑的消極情緒在人際交往中起決定作用。另外貧困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亦不容樂觀,因此挖掘積極情緒對貧困大學生的精神享用、健康保健作用,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貧困大學生情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自信,盲目自尊,被動自製。貧困大學生主要來自貧困地區的農村、城市中下崗職工家庭和較早退休的低薪國企家庭,以及殘疾人或長期患病的家庭。經濟狀況的貧困、生活環境的製約、現代社會人才要求標準的多元化趨向,使得部分貧困大學生將自己經濟上的劣勢遷延到學習、交往、擇業等諸多方麵,反映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就日積月累為“樣樣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自尊與自卑在心理動力特征上具有互補性,像一個硬幣的兩麵,密不可分。內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就越大。人類在自卑的土壤上培育自信與自尊的莊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我們的調查顯示,與其他群體不同的是貧困生在自卑心理支配下,卻表現出一種非正常的狹隘自尊,羞於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經濟狀況,抗拒他人善意的同情和幫助,這恰恰反映出貧困大學生內心力量的軟弱。一個人隻有有了自信、自尊,才能自我約束,實現自製。自製是個體在其主觀能動性發揮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受動,並把受動變為能動,對能動的感性欲求予以理性牽製的自我調控能力,是個體實現人生價值的很重要一環。雖然人的價值與金錢不能直接劃等號,但財富擁有量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活動領域及價值取向。許多貧困大學生在升學、深造、就業、交友、社會活動等方麵受製於經濟因素,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呈現出消極被動的局麵。
2、人際關係敏感,集體歸屬感欠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準。當代大學生在大學這個向社會過渡的重要階段,越來越意識到人際關係在個人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來青春期的特點就使得大學生容易出現心理閉鎖傾向。貧困大學生在經濟的重壓之下,從心理上更渴望構建自己正常的人際關係網絡,希冀借助友情、愛情來減緩經濟劣勢給他們帶來的負性情緒。然而他們在交往實踐中卻又因為交往開銷較大、自身特長較少等原因回避、排斥發展人際關係。這一對矛盾導致部分貧困大學生人際關係敏感,被集體日益邊緣化。
3、對前途茫然無措,對未來沮喪悲觀,對社會憤懣抱怨。近些年,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就業機製尚待完善,擇業競爭中不公平現象的存在,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更是雪上加霜。貧困大學生一般在校學習都比較刻苦勤奮,身上承載著父輩甚至幾輩人的心血與希望,渴盼付出能與收獲成正比,從而對未來充滿期待,但現實情況卻差之甚遠。一方麵貧困大學生自身可能存在隻注重學習成績、忽視綜合素質培育的競爭劣勢,一方麵當今社會父母等家庭成員的社會關係對學生就業影響程度的加大,使得貧困大學生在就業時處於劣勢地位。由工作導致的諸如買房、結婚、晉升等一係列的問題,使貧困大學生原本已很脆弱的神經不堪重負,繼而便滋生了迷茫、苦悶、失望和憤恨的情緒。
三、高校貧困大學生情感教育的策略
1、培養貧困大學生學會自信,使其自尊自愛、自製自強。從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整體而言,他們同其他大學生一樣,能正視自己,正視自己麵臨的困難,有較強的自立能力,並有勇氣和自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難。但是,他們普遍受到經濟條件製約,心理素質欠佳。在現今這個物欲膨脹的大環境下,相當多的貧困生未能正確認識金錢在人生中的作用,錯誤評價自己在經濟上暫處的劣勢,用這種經濟上的困難否認了與其他同學的平等,否認了人獨立存在的價值,否認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否認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否認了理想、希望與幸福的生活願景。在了解貧困生特點的基礎上,我們要量體裁衣、因材施教。針對不同類型的貧困生,積極給他們提供不同的舞台,如各種集體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深刻認識自己,增強自信,贏得別人的尊敬與了解。既然經濟因素往往成為貧困生自信心、自尊心、自製力缺乏的誘因,筆者認為,必須將經濟援助作為貧困生救助的一個首要目標堅定不移地去執行。經濟條件的改善能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拓寬貧困生活動領域範圍,增加貧困生的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機會。因此,本著直接經濟援助與促進貧困大學生自力更生相結合的原則,我們要更多提供勤工儉學機會。引導貧困大學生利用專業知識為社會提供正當的有償服務,取得經濟收益,以解決其麵臨的經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