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思與超越:全球化時代的情感教育(3 / 3)

事實上,早在18世紀中葉,康德、黑格爾就已經發現了現代性發端以來隱藏著的因“個人”導致的時代性矛盾。對此,康德和黑格爾都曾試圖以人的普遍性(類性)去突破和超越由單子式個人造成的人類生存困境。在情感教育學領域,由單子式個人導致了自我中心主義和利己主義,由此所產生的自私、貪婪和冷漠等情感,通過文化、社會和教育的再生產一代代地延續下來。盡管學校教育者們試圖通過灌輸永恒價值來緩解這一危機,然而卻收效甚微。在信息化導致的全球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超越種族、語言、文化、地域和時空限製的情感交往越來越頻繁。國際互聯網正在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跨國性的情感主體也已在全世界範圍內形成。在此情形下,我們認為,情感教育應肩負起培養具有全球性情感意識的世界公民。這樣的世界公民應具有如下的情感素養:康德所說的具有人類本性的“世界公民”,或者黑格爾所言的能夠“走進世界曆史的人”。這樣的世界公民意味著,“從單子式的個人走向世界曆史性的個人,這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轉變。表現在人的發展空間向度上,他是麵向世界的,他逐步從地方性的發展走向世界性的發展,每個個體都可能成為一個能包容整個世界的‘小宇宙’。表現在人的發展的時間向度上,他是麵向未來的,他總是用未來來規範現實,從而得以在不斷超越與創造中發展。總之。人從封閉走向了開放。也就是說,人類在經曆了單子式個人時代的輝煌和創傷之後,將會迎來回歸人性的新時代,即以人的類本性關懷人類共同情感的時代。從情感教育學角度麗言,世界公民的情感培育具有如下特點。

1、開放包容的情感——世界觀

毋庸置疑,開放性和包容性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基本特征。隨著人類生產實踐、交往格局以及生態危機的全球性擴展,單子式個人時代顯然已經難以適應全球化帶來的衝擊。為此,世界公民成為個體主體和類主體的複合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的革命”試圖擺脫單子式個人導致的情感困境,類主體的提出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對此,情感教育應本著豁達的心態,采用開放包容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與認知對象進行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在情感教育實踐中,尤其是對主客體交互關係的理解,我們應擺脫原本那種孤立、單向和片麵的認知模式,倡導“複合式”的解讀方式,立誌做一個立足本土、胸懷全球,飽含“共存、共容、共榮”實踐情感的世界公民。

2、和諧共榮的情感——倫理觀

在馬克思看來,人之優於動物之普遍性在於人把自身當做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當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人比動物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範圍就越廣闊。在全球化時代的當下,從情感倫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類存在更多地表現為普世倫理的情感關懷。無論是東方文化傳統還是西方中心主義,在這樣的時代中都將麵臨普世倫理的挑戰。作為類存在的人通過情感的體驗、理解、表達以及行動,使人從“個”的知善走向“類”的行善成為可能。如此,學校情感教育應擔負起這一神聖的使命,在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基礎上,著眼於培養“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世界公民。

3、公正幸福的情感——價值觀

公正與幸福是當代社會的價值主題,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目的和追求。公正是社會公平與正義之複合體。全球化時代.人們之間的交往與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普遍,這使得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絡變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能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會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於人類之中”。因此,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公民應具有情感意義上的正義感,因為“正義感甚至會更直接地指向人們的幸福”。因此,公正理應成為世界公民之情感教育的首要目標,而幸福則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終極目標,教育的使命就是讓人踏上幸福之路。然而,人類的公正和幸福並不是言說中的空中樓閣,從情感教育學的角度來說,公正與幸福既突出了情感交往的主體性,又強調了情感交往的主體間性(交互主體性)。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公正與幸福需要在差異、多元與多樣等理念交互融彙的“地球村”生活中不斷創生。在此過程中,個體主體與類主體的情感表達與價值整合構成了公正與幸福的不竭源泉。

【參考文獻】

[1] 石健壯,李森.論知識本質觀的重建度其教育學意蘊——超越後現代的反思的現代性[J].教育學報,2010,(1).

[2] 李建華,李麗紅,等.情感教育: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的機捌[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 熊川武.教育感情論[J].教育研究,2009,(12).

[4] 石中美.全球化時代的教師同情心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0,(9).

[5] 何中華.現代性·全球化·全球性問題[J].哲學研究,2000,(11).

[6]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7.

[7] 社威.新舊個人主叉[M].孫有中,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78-81.

[8] 魯潔.走向世界曆史的人——論人的轉型與教育[J].教育研覽,1999,(11).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IO] 孫智昌.公民教育的邏輯起點[J].教育研究,2011,(11).

[11] 約翰·羅爾斯.正艾論[M].北京:中國社套科學出版社,198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