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諧社會構建與情感教育(3 / 3)

2、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價值指向

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應該指向人的生活意義。因為情感是一種價值意識,是主體感受和體驗意義的重要形式。那麼,人在情感的感受和體驗中獲得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意義呢?意義這個範疇總是和目的聯係在一起,而目的隻有人的活動才具有。人的生活意義並不是指人的存在的意義,而是指人的活動的意義。人的各種各樣活動的交織與延伸構成了人的生活。因此,在人的活動中,在人為自己和他人的活動所提出的種種目的中,找到和發現的是人的生活意義,因此,情感評價最終指向的是生活意義而非單純停留在對事物自身的價值評價上。弗洛伊德指出,情感就是一種人生對幸福的感受和快樂的體驗。弗洛姆強調人所特有的這種情感,按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感受體驗人生價值的能力。馬斯洛認為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富有理想、富有創造能力的人,去體驗人生的崇高價值,獲得一種情感上的高峰體驗,使完滿的人生能在人生完滿中度過。朱小蔓認為“人在情感體驗中評價人生,評價他人,評價周圍的種種情境,選擇人生價值的最佳發揮點,去振奮自己的精神狀態,去迎接新生活的來臨,這正是情感的本質所在”。這些觀點都揭示了情感教育的生活意義指向。

3、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方式

立足於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其任務要從傳遞情感知識擴展到提升情感修養、情感品質,培育情感能力。基於此,教育方式要從課堂教學擴展到生產勞動和社會交往活動之中。因為情感作為人們對自己與對象世界所結成的價值關係的感受和評價,滲透於人類實踐活動的方方麵麵。鮮活的生產、生活、交往實踐,永遠是情感產生的最好源頭。受教育者隻有在“真事”中,才會湧動著“真情”;隻有在積極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情感教育隻有植根於現實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才會獲得一種充滿生命氣息的、有情趣和情愫的情感生活,而單純由符號、文字、理論、知識堆砌出來的單一化、片麵化的情感教育,難以使受教育者獲得完整而真切的情感體悟。因之,“實踐”型、“交往”型理路中開拓出的“製序”型學校教育發展理路,使得教育培養真正完整的人具有了切實著力點。

4、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主體

從教育主體來看,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不僅僅局限於學校,要從學校擴展到家庭和社會。多元教育主體的優勢互補,才能為孩子撐起一方蔚藍的情感天空。家庭是以骨肉親情為紐帶形成的特殊社會組織形式,是人類情感的啟蒙所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由此看,家庭教育應該是兒童情感教育、尤其是天然情感教育的主導力量。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它涉及麵廣,形式多樣,內容常帶有強烈的趣味性,與一定的社會生活密切聯係,有著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優勢。在當前的社會教育中,大眾傳媒和社區教育將扮演重要的情感教育角色。大眾傳媒的大眾參與性,使得大眾對信息進行意義解釋和意義重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其傳播的思想觀念加以內化或強化,達到外在教化所無法企及的效果。社區教育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教育形式的靈活性,教育植根於普通百姓的現實生活,教育時限的終身化。隨著國家對社區教育的重視及其自身的不斷發展,社區教育的這些優勢的充分發揮,將為情感教育提供一條頗具實效的途徑。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提倡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並非排斥學校教育的價值,完全回到低效的日常生活世界教育中去。我們隻是期望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能夠給予人在日常生活所賦予的“在家”的精神寄托和熟悉感,使人在完整的生活世界中獲得人性的完滿和自由,從而實現情感教育的價值——使人成為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而人的和諧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最根本和最強有力的保障。